蜡石新秀 艺苑奇葩—浅谈武义蜡石的几大特色及成因
2011年3月4日 16:34
蜡石是观赏石家族中一个古老而优秀的石种,据考证,明清时期广东就有人观赏、收藏。由于它的硬度很高,耐腐蚀、抗风化,所以“出形”很难,人们就以欣赏它的金黄宝气的色彩和脂腻如玉的质地为主。清粱九图在《谈石》中就说到:“蜡石最贵者色,色重纯黄,否则无当也。”。直到现在,两广一带赏玩蜡石,还是循其传统,以质色为主。有人还将当今赏石界归纳为三大流派:“形派”、“图派”和“色派”,而蜡石和大化彩玉石就是两广“色”派的代表石种。撇开这种“蜡石以色赏、质赏为主、形赏辅之”的观点是否符合国家《鉴评标准》不谈,它至少说明了一个比较普遍的事实:蜡石出形很难!不过,这个结论却随着近几年崭露头角的武义蜡石的出水而需要改写!笔者从亲身经历采集、鉴赏武义蜡石近十年的体会中,初步归纳出武义蜡石除了具有多种色彩、多种蜡质的共性以外,还具有区别于其他蜡石的四大特色:
特色之一,造型奇特,这是武义蜡石的最大特色。它既有造型类的具象型、抽象型、意象型,又有图纹类的浮雕画面石、平面画面石和文字石;既有象人物的、又有象动物的,既有山水景观类的也有果肴器具类的。多姿多彩的造型和图纹可以说已基本涵盖了当今观赏石造型、图纹类的全部。如国内尚未见问世的蜡石“十二生肖”石和“十八罗汉”石等,已有玩家在武义蜡石中成功集合。
特色之二,纹理多变。武义蜡石表面平坦光洁者甚少,大多是千奇百怪的或凸起或凹陷的褶皱、纹理和窝洞。其种类除外地蜡石中已见报导的网格纹、猪肉纹、皮面纹、鸟巢纹、瓦沟纹、斧劈纹、叠层纹等以外,还有蜂窝纹、雨点纹、珍珠纹、竹枝纹、金印纹、肉皮冻、浮云纹、鸡爪纹、龙鳞纹、水波纹、葡萄纹、荔皮纹、米粒纹等等,在武义蜡石中都能找到。而且,武义蜡石的褶皱纹理和窝洞,似乎大多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成为“奇特造型”的“主要配角”。赏武义蜡石之纹,或如行云似流水,或成了“人物、动物”的眼睛、嘴鼻,或构成“禽鸟”的翅羽,刻画出“走兽”的鬃毛;有的纹好似串串葡萄,有的则成了几可乱真“瓜皮”……其形纹之佳者,真称得上是“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令赏石界为之夺目。如随文刊出的这些人物、动物石图片,除了逼真、生动之外,其眼睛最令人惊奇和感慨,圆眼、扁眼或凹或凸,均显示着生命的活力。象“寿星”、“降龙尊者”、“熊猫”等正面像,竟有“双眼”;“取经归来”的猪八戒,除了眼、鼻、大耳,竟然能看到眉毛!可以说在武义蜡石的人物、动物石中,纹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特色之三,质地融合。蜡石通常有“冻蜡、胶蜡、晶蜡、细蜡”之分,武义蜡石也不例外。这主要是按二氧化硅晶体的大小、透明度等因素来划分的。武义蜡石质地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融合”性。即除少数蜡石是单纯的冻质、胶质、晶质或细蜡质外,(如附图中的“取经归来”、“巫山云雨”是单纯的冻蜡质地)大部分是二种或二种以上蜡质的融洽聚合:有的表面石肤是较纯的冻蜡或胶蜡,但“石肌”就变成晶蜡、胶蜡等质,本地石友称之为“阴阳面”,(如附图“寿星”、“年年有余”石)而相当多的则在同一观赏面就有几种蜡质共生(如附图之“鼠”和“熊猫”);武义蜡石中最具特色的“浮雕画面石”,其浮雕与底面也往往呈现不同的蜡质。如笔者所藏之“蓬莱仙境图”,其浮雕的凸起按突出程度可分成三层,而且每层的蜡质不同,每层的色彩有别;其纹理一层似云团,一层如细浪,最上一层则若仙人、瑞兽、良禽隐约其间,可说是武义浮雕蜡石的典型代表。
都说质为石之本。也许,正是由于武义蜡石不同蜡质的“融洽聚合”,才能在外力的作用下造就出多姿多彩的“形”和繁复多变的“纹”吧。
特色之四,形的完整性。蜡石一般呈破碎的块状,有专家还将它按观赏加工方法划分为“天然石”、“打磨天然石”“切面天然石”等几大类;武义蜡石则多为完整的个体。武义蜡石与各种卵石混杂在一起,石友们从江水中或采沙场寻拣而得,大者几百公斤,小的盈盈一握,但多是外形圆润,石肤完整的“独体”。可以说,形的完整性确保了武义蜡石的纯天然性。
下面,我们再试着探讨一下武义蜡石特色的成因。说实话,这个专业的深奥的理论研究课题,可不是我们业余玩石 人能完成的。不过,在有幸拜读张家志教授的两篇专业论文以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张教授在《论龙胜蜡石的形成》(《石道》2006年第12期)和《滇石新宠——黄蜡石、黄龙玉》(载《石道》2007年第9期)两篇论文中,对黄蜡石的主要成分、特性、以及如何形成的内因和外因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科学分析。张教授在“蜡石形成的物质基础”一节中讲到:“当某些岩石受到地壳运动的挤压、断裂、岩浆的侵入、含矿热液的交代与充填、变质作用的改造等,都会使岩石沿着接触带或挤压破碎带产生一定范围以大量石英为主体的硅化现象。受变质的岩石常形成一些基本由石英组成的带状分布的硅化带或硅化破碎带”。他认为,这些“硅化带或硅化破碎带就是蜡石形成的内因”。张教授在“龙胜蜡石之‘形’的成因”一节中又阐明:由于“硅化带”中少见石英网状脉和原岩的残留角砾,硅化完全而致密;而“硅化破碎带”则常见石英网状脉和原岩的残留角砾…..硅化极不均匀。所以,“前者所形成的蜡石一般致密而质优,但难有奇特造型,形奇而质优的珍品十分少见”,“而后者形成的蜡石容易形成诸多变幻的丰富造型,质地有优也有劣”。
我们从张教授的这段话中至少可以明白两点:一,蜡石有两类,一类从硅化带中形成,质优但难“出形”;一类从硅化破碎带中形成,造型丰富,质有优有劣。
武义蜡石为什么有诸多变化的丰富造型和多变的纹理?为什么会出现一石多种蜡质“融合”的情况?答案只有一个:武义蜡石的各种特点都符合张教授所述的由硅化破碎带形成的蜡石的特点,因此,它形成于硅化破碎带的结论是可信的。而且,张教授在回答“为什么产黄蜡石的地带常有温泉出现”的问题时又写道:“作为黄蜡石母岩的‘硅化破碎带’,往往就是地下热水——温泉的活动循环通道;所以,产黄蜡石的地带常有温泉出现”。而地处浙江中部的武义,早就发现多处、大量的温泉,这又成为武义蜡石是从“硅化破碎带”形成的一个有力佐证。
结束语:武义蜡石形成于硅化破碎带中,并在丰富的地下温泉千百万年的浸泡、冲蚀下,形成了“造型奇特、纹理多变、质地融合、形体完整”四大特色。我们有理由为观赏石园中这朵绚丽多姿的奇葩而喝彩。
来源:
中国观赏石协会
作者:
丰廷华
编辑:
童丽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