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开化简师
2010年11月12日 16:12
金秋时节,我到县政府大院拜访朋友,期间在2号办公楼背后(原孔庙遗址),谒见了那两棵双人合抱的千年古柏,拜读了古柏下雍正元年《重建开化县学碑记》,把我的思绪拖回到了六十多年前,烽火连年的少年时代在此求学的情景……
开化简师成立于民国三十年秋,校址借用城东小桥头利泽庙,这里庙门虽小,却依山傍水,环境幽雅。首届招收六年制高级小学毕业生50名,学制四年。民国三十二年,有两个班,在校生80名。三十三年春秋季各招一班,共四个班,在校生166人,并从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学制改为三年。翌年,县长汪振国呈准拨积谷价款93万元,在现芹江一桥西端老南门小学旧址建造教室八楹,并从利泽庙迁址新教室,宿舍和食堂设在孔庙内。民国三十四年,首届师范生毕业,期间,位于“起凤桥”(起风门,也称学门)头城内的开化县第一高等小学更名为 “开化县立简易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集师范生和实习基地为一体。
民国三十七年春,奉令将县立初中并入简师,称“开化县立简易师范学校附设初中班”,次年又将初中班划出单独办理。当时简师有五个班级,学生200多人,教职员工25人。
我是1946年考取开化简师的第六期新生,师兄、师姐领我们熟悉了校园环境:两年前新建的教室不过是片石结构的木头双层泥瓦房,有窗户无玻璃,糊上去的棉纸一经风雨便破碎了;上下课楼上一走动,木楼板嘎吱嘎吱响,底层课桌上尽是灰尘。大天井中那两棵千年古柏高过七层楼房,虽不及往昔葱郁,但历尽沧桑的主干虬枝仍不失当年仙风道骨。图书资料、实验仪器堪称“凤毛麟角”,生物标本全靠师生上山采集,亲手制作,体育器材更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篮球场。
开化简师的师资水平是相当高的,校长张恭,中山大学文学系毕业;俞尚埙,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学院毕业;邹谷丰,浙江高师史地科毕业……。当年张育夫、吾瑞柏、叶左文、龚壮甫、夏庄、夏道彝……都在简师任过教,讲过学。
抗战胜利,内战又起。由于长期抗战,国力极端贫乏,开化地方经济更是捉襟见肘,给予师范生的津贴实为杯水车薪,难以到位,还得自己补交口粮和菜金。主食难以果腹,副食品和营养更谈不上了,有时一餐饭仅是一小勺盐水煮黄豆,一个月能吃上一次猪肉,算是改善生活了。
苦则苦矣,简师学子绝大多数面对国难,体恤时艰,笑对清贫,发愤图强,安之若素,刻苦攻读。在物质极端紧缺的情况下,精神生活是昂扬向上。
开化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自1941年成立至1949年停办,招生八期,毕业学生14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就读期间和毕业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而投笔从戎的有40余人,转业(复员)后多数回到教育战线。简师学子成为建国初期的骨干教师,对本县义务教育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余开文
编辑:
汪东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