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传统,创新有度--浅谈十八罗汉创作
2009年8月4日 22:16
罗汉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罗汉文化,经过艺术的创作,各类罗汉题材的艺术品,层出不穷,从十六罗汉到十八罗汉、二十四罗汉乃至五佰罗汉、八百罗汉,有泥塑的、木雕的、铜铸的,各类绘画作品更是比比皆是,工笔的、写意的、壁画的,一应俱全,席卷各个艺术领地,把介乎人与神之间的罗汉,表现的多姿多彩、淋漓尽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开始尝试用根艺的表现语言,创作罗汉题材的作品,相继创作五套大中型十八罗汉系列作品,得到社会各界的褒奖,其中大型龙眼木根艺十八罗汉被常州市天宁禅寺收藏,几套中型十八罗汉作品也为几家集团公司以及私人收藏家珍藏。下面我就谈谈这几年创作罗汉根艺作品的体会。
首先,既然是根艺的十八罗汉,就要有根艺的特色,把根艺美术作品的特色融汇到作品中,并且使根艺的审美与佛教的罗汉文化相得益彰,根艺美术作品讲究的就是天趣美,人天同构的创作理念,如果只是把自然树根上雕个罗汉头,按几件法器,这就把一个树根弄得面目全非,这样只能算是树根木雕罗汉,在创作罗汉中,开始酝酿时就先要对传统罗汉造型作全面了解,研究罗汉文化内涵,到一些著名的寺庙,细心观察研究罗汉的造型,特别是传世的经典的罗汉绘画作品,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从立体到平面,多方面学习罗汉的内涵,借鉴兄弟艺术的表现手法,成竹在胸,然后精选根材,从系列作品的考虑,在材质上要求统一,大小比例也要协调,从中寻找题材与根材的交结点,确定人物形象,进行构思谋位,把根材的肌理、枝根甚至是每个节疤,都服务于表现主体,捕捉自然界赋予畸形树根外在与内在的规律美,从树纹、节杆、结疤中发掘蕴含美的韵律和极其形象的动感,使罗汉形象传神达意。多余的支根敢于舍弃,使作品整洁,气脉贯通,这样就可达到人天同构,主题突出。
其次是罗汉形象的传统与创新,十八罗汉各尊表情不一,喜怒各具,以骨相奇特诸称,他们既有佛的神秘,又具有凡夫俗子的外形,而且这一传统题材,传世之作较多。怎样才能创作出新意呢?是创作根艺十八罗汉的关键,有的根艺作者,为了创新,只在人物形象表情上,大胆的创新,夸张、变形甚至于漫雕的手法,创作了十八罗汉,可是除了展牌上注称为十八罗汉之外,与其说是十八罗汉不如说是十八个表情各异的凡夫俗子的艺术雕像。罗汉题材的作品,首先要传承传统,利用传统的雕刻技法,融汇现代的创新思维,十八罗汉有着明显的特征,经过近千年的传承与发扬,罗汉的形象几乎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定格,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他们的俗称就是有特色的,有些特征是罗汉的法器,有些特征是罗汉的表情,有些特征是罗汉的动势,有些特征就是罗汉的神兽,如挖耳罗汉就是一尊在掏耳朵的罗汉,探手罗汉就是在伸腰打哈欠的罗汉,托塔罗汉就是手中托宝塔的罗汉,那么怎样才能使根艺的罗汉创作出新意,而又不失传统韵味,这就要求创新要有个度,其实用树根作为表现载体,关键是捕捉罗汉作品的神韵,已经是一种创新,但是人物雕刻技法的创新也是必要的,使人物的神情更加逼真,更加丰富,当然除了刻画罗汉形象表情上创新,在选择根材时也注意根材的动势与纹理,这就是从创作理念上对罗汉作品的创新,在所选的根材中巧夺天工,施以局部刀笔,既把人物形象刻划逼真生动,神情并茂,而且把罗汉性格特点捕捉到位,各种衬品似象非象,甚至于符号的代表功能,却已神韵天成,一目了然,如这尊笑狮罗汉,利用根材的天然动感,只是巧妙地刻划了狮子的脸部,就把神韵表达出来了,廖廖几刀,去繁取简,重点刻划一位慈祥的老者,笑指一只活泼的小狮子,既使主题突出又抓住主要特点,使罗汉情表于外,意韵其中,作品就有特色了
最后是注意作罗汉作品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也就把握群像的整体效果,大型根艺罗汉作品,虽然每个单件可以独立展示,但是十八罗汉,作为一个群体的艺术效果,这不仅是在罗汉的排列布展时要注意的,在选材与构思时就要有全局观,传统的罗汉雕塑作品大多放置于寺院或山体壁崖中,也就是有个环境背景,而罗汉的绘画作品更是在各种环境中形态百出,这就烘出罗汉主题的神秘,而根艺罗汉作品,有时是单纯的艺术作品,就更要在单件作品和群体作品之间成功处理,达到无景胜有景的艺术效果,给人真实贴切的感觉,这就要求在创作过程中就要充分把握群体观念留有余味,使罗汉平民化、通俗化,各罗汉之间气脉相通,彼此互望传神,从而烘托出气势恢弘的事件背景。
总之,根艺美术是大自然的天韵与神奇,佛教罗汉侧是人们对大自然神秘魅力的寄托,怎样通过鬼斧神工的艺术创作,创作出根艺罗汉的传世佳作,有待我们根艺美术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以上为我个人创作心得,仅供参考。
来源:
作者:
徐谷青
编辑:
余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