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语言和辞藻之美——读徐福清作品有感
2010年5月21日 09:57
之前,我并不认识徐福清。
之所以写这篇评论,是受文友林幸娟之邀。我勉强地答应下来,心里不免有些嘀咕和犯难,徐福清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很陌生,我怕写不好评论而心生愧疚。
打开徐福清的作品《盐马古道》、《春联》、《与山对坐》、《山城元宵夜》、《盐》、《界首笔记》,不禁眼前一亮,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6篇散文和散文诗,也对他的写作有了大致的了解。当我读到《盐》时,我又反复读了几遍,这对于阅读很挑剔的我来说很难得。
语言是徐福清作品的最大亮点。有着一种让人惊讶的华丽,如同质地柔美的丝绸,在读者面前轻巧地展开。我深受精美的语言所感染,无法用更优质的语言来向他诗性灵动的语言表达敬意。
透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枯坐青灯之下品读的徐福清。他深爱着文字,深爱着诗歌,一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当他用诗歌的语言写散文的时候,散文是他的肢体,诗歌是他的翅膀,找到适合的题材之后便迎来了飞翔的契机。他一定在文字的世界里游荡了多年,努力地寻找飞翔的机会,他做到了,而且很轻巧地实现了。比如他在《盐》中两段精巧的叙述,可以看得出他具有深厚扎实的语言基础。
“多么优秀的生灵,来自广袤宽阔的海域。一粒粒。一片片。一堆堆。在苍劲的歌谣与叮当响的汗珠里缓缓结晶。”
“站在生命的源头,盐,提着一粒粒雪籽般圣洁的光,穿越幽暗的盐瓿与我们的骨骼,紧挨着平凡朴质的日子,着露化雨,不分贵贱。悠久的光芒,覆盖着我们祖辈焦灼的期盼。”
徐福清的散文诗写作能力更高过散文,我对于散文诗一直很陌生,对于这一文体的偏见让我心生愧疚,写作和阅读并不应当以冲动、友情或者偏爱所左右,我想真诚地说徐福清的文字真的很美,尽管我与他素昧平生。
徐福清的文字是有力度的。当一行行文字组成的强大力量让我感到生疼和敬畏,我喜欢这种有思想的散文,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让读者赏心悦目,才能撞击读者的灵魂。
“面对你,我必须用怎样的沧桑来祭奠你流逝在历史长河中的艰辛和辉煌?天地悠悠,世上所有的路径,还有什么比一条盐马古道更能抵达邈远的灿烂?”
这是徐福清在《盐马古道》的结尾叙述,在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字之美,历史的沧桑和邈远在文章中突颖而出,让人抚摩着历史的疼痛和无可奈何!我喜欢这篇作品,最主要的是文字在落地的时候具有了宽厚的力量,注定这样的文字会涤荡心灵,引起共鸣。
盐,作为我们经常被提起而又不断被忽略的一个字眼,在他的笔下,有了那么坚强的生命力,有了那么苍劲的含义,有了那么隽永的历史。空山,绝谷,峦风,苍鹰,弥雾,危岩,藤蔓,铃铛,古老的神秘与风情,一队马帮在逼仄的暗夜掘开一路天光,这些灵性的词组在迷雾中闪出身影。通过他的叙述将这篇字数非常有限的文章进行了无限地伸展和扩张,达到了空间的最大化。从这两篇散文诗中流露出他对这类题材的凝练之处,老到,而且亲和。
散文《界首笔记》叙述比较单一,强调的是亲情,用他的话来说亲情是孤旅的行舟停泊的岸,从小时候的记忆出发越过几十年的光阴,他试图寻找到停泊的岸,最终是甜润抑或岁月里涩涩的思念。看得出,徐福清对这类散文的把控还缺乏火候,叙述略显生涩,手法也较为平淡,但并不代表着这篇文章的失败。
经过这些文章的比对,徐福清更大的优势还是在语言之上,但是最大的缺陷依旧出现在语言之上,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正好切中了徐福清作品的弱点。过多的华丽显示的是语言才华,最为平实的语言彰显的是创作的能力,我在徐福清的作品中看到了他的才华,如何进行有机地结合和磨合,进行创作力上的突破,我相信他照样拥有这样的实力。
写评论难免有恭维的嫌疑,写这篇评论时,我的誉美和批评充满着真诚和友谊,尽管我并不认识徐福清,也不知道以后有没有认识的机会,只有通过这篇文章进行握手,祝愿徐福清的创作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作者简介:鲁晓敏,男,生于70年代。省作协会员,松阳县作协主席,现就职于松阳县供电局。曾在《天涯》《青年文学》《散文选刊》《中华散文》《散文百家》《美文》等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百万字。曾在《浙江日报》等刊物开设专栏,有文章入选各种选本和中学生课外读本。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鲁晓敏
编辑:
颜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