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诗人张道洽结缘“龙顶茶”
2010年1月5日 21:19
张道洽(1205-1268年),字泽民,珠山(今中村乡张村)人,端平二年(1235年)中进士,初授广州参军。景定五年(1264年),升池州佥判。晚年为襄阳府推官。道洽善诗,尤工咏梅,曾作咏梅诗300余篇,《宋百家诗序》收150余首,元方回《瀛奎律髓》收36首。方回称其诗:“诗格为江湖,不务太高,而圆熟混沦。”
唐代大诗人李白,生平坎坷,游历甚广。他善于以豪迈的笔墨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写了许多雄奇奔放、瑰丽多彩的优秀诗篇。因作品中存在纵酒情绪而流传许多“李白醉酒赋诗”的美谈。然而,梅花诗人张道洽却是终身嗜好“饮茶赋诗”,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相传,在端平三年(1236年)孟秋,广州参军张道洽奉旨回故里荣祭祖先。张参军一行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兼程到张村。因慕大龙山芽茶之名,张道洽择日又启程前往大龙山。一行行至齐溪大龙山,已是口渴舌苦,人困马乏,正欲寻访憩息,恰遇一位小僧迎面而至。小僧手执佛珠,低头朝张道洽一行念道:“阿弥佗佛,善哉,善哉。‘龙顶潭’方丈命小僧前来迎取张参军到寺内憩息片刻。”张道洽一行即随小僧拾级而致“龙顶潭”。张道洽举目瞭望,只见潭中水柱四溢,周围栽满茶树,满山古木参天,烟云漫空,山风阵阵,花香溢人,顿感疲乏即消,心旷神怡,飘然欲仙。乍一望,依山面潭的石屋寺前,方丈及众僧侣已摆开茶桌、茶凳侍候,张参军沿曲径而至与方丈相互道谢谦让过后入座,方丈便命僧侣泡茶、奉茶呈张参军一行。
此时,三位眉清目秀的小僧侣一同出列,彬彬有礼地向张参军一行鞠躬致意后,便将茶具一字摆放在茶桌上,然后亮相茶具、涤器温杯、再行置茶。小僧侣先将锡罐里紧直挺秀、色泽翠绿的茶叶取出放在“茶则”中让众客观赏片刻,再用竹勺分别投入茶杯,提起铜壶向杯内注入少许开水,加杯盖略焖。尔后,小僧侣掀开杯盖,再次手执铜壶向杯内注水。只见小僧心神专注,壶高水急,手法细腻,壶嘴三上三下,水柱银珠成丝。口念“神龙三注水,恩泽百姓,造福万民,阿弥佗佛”。冲好茶盖上杯盖,僧侣就将茶水送到张参军等人面前,奉谨用茶。
张道洽手捧茶杯,刚一揭开杯盖,杯内徐徐飘出一股幽兰清香,沁人心脾;喝上一小口,便觉醇鲜爽口,回味甘甜;细观杯中,淡绿色的茶芽浮现有序,芽尖聚水面而徐徐下沉于杯底,宛如蓓蕾初放,栩栩如生。张道洽拍案叫绝:“神奇,真乃形美、色美、香美、味美四美俱全的深山佳茗。”方丈见张道洽一行兴致极好,便彬彬有礼地向张道洽讲述了发掘“龙顶潭”和创制“文士茶艺”的经过。原来方丈是江西三清山来的,某年云游到此,一日黄昏到潭中洗铁锄而触及潭底硬物,挖掉浮土见是一块形如磨盘的大青石,用锄松动青石,就有水从石缝向外溢出,并听到隆隆水声从远而近,突然间“轰隆”一声巨响,千斤大石变成碎片,被潭中喷出的水柱冲出九霄云外,随即烟雾弥漫,好似青龙腾空绕潭向方丈频频点首谢意。瞬间,烟雾聚集一团向东方飞去,从此潭内常年泉涌不绝,大旱不涸。于是,方丈就依山搭起石寺定居潭边,起早贪黑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蚕桑茶树,操度法事。由于潭水浇灌山下万顷良田,百姓们就称此潭为“龙顶潭”,所产茶叶也称其为“龙顶茶”。
张道洽自从在“龙顶潭”看了茶艺表演,品过“龙顶茶”,又听了“龙顶茶”的来历后,于是和大龙山的“龙顶茶”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而终身嗜好饮用“龙顶茶”。张道洽虽然为官在外,每年都要家人从齐溪大龙山采购“龙顶茶”来饮用,并在赋梅花诗前,务必要沏上一杯“龙顶茶”美美地品赏一番后才提笔洒墨。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汪根时
编辑:
余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