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开化支站    总站·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图片 | 数字报纸 | 浙江网视 | 民生帮帮帮
           ·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 页   时政要闻   图片新闻   天下新闻   公告公示   天南地北开化人   平安开化
 专 题   综合新闻   电视新闻   生活资讯   图说开化   县外媒体看开化   人文开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人文开化 > 史海钩沉

 

科举考试与开化进士

2010年1月3日 21:24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自汉文帝前元15年(公元前165年)以策问考试以来,至今已有2173年了;自隋炀帝大业二年间创进士科以来,至今也有1402年。16世纪中国考试制度开始传入西方,英法陆续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以和四大发明媲美。

其实,我国的考试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早在尚书尧典就有对鲧的推荐要“试可乃也”的说法。周朝已有所谓名曰“大比”的关于考试制度出现的记载。例如周礼礼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乡大夫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主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及至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当然,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考试还不大可能在社会上普遍实行。

考试制度的真正萌芽,实际上是伴随着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社会的诞生而出现的。这是因为,封建社会既否定了奴隶社会的贵族统治而普遍设置行政区域,实行“吏治”,它就需要培养和选拔大批合格的官吏。正是适应这种需要,汉武帝才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置所谓“太学”,在地方设置所谓“州郡学”,大规模的兴办教育,从而使考试制度也因而逐渐形成。其内容和形式,当时也无固定的模式,主要是结合选拔官吏的特征、辟举、察举三种方式进行。所谓特征,是指皇帝为表示礼贤下士,或为了研究解决一些特殊重大问题时,对一些才能特别高的人亲自下诏征聘。这种征聘不受资格限制,但这种制度并不经常实行。第二是辟举。所谓辟举,实际上就是低于中央一级的,或称地方一级的征聘制度。第三是察举,所谓察举,是指公卿列候守令等行政长官,除了可以运用辟举的方式选拔属吏以供自己提拔使用外,还必须奉皇帝的诏旨甄拔人才,以推荐贡献给朝廷使用。这三种方式决定了察举权和考试权基本控制在州郡行政长官之手,因而流弊日深,所入选的人,到后来“非其子弟,即其亲知”,因而使吏治日趋腐败。到了东汉末年这种趋势更加严重。有文献记载:“公卿刺吏……于内宫子弟宾客,虽贪污秽浊,不敢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尚书令左雄对官吏选拔的时弊,对西汉以来所实行的察举等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心是加强了课试。据文献记载,在左雄任尚书期间,“天下不敢妄选”。然而,由于东汉末年的动乱,左雄的改革也不能不付诸东流。

为了纠正“吏治”选拔的时弊,公元220年,即曹魏黄初元年,吏部尚书陈群提出用“九品中正法”代替两汉以来的以察举为主要内容的官吏选拔制度,将两汉时期主要由州郡官所掌握的选拔官吏的权力,转归地方上所谓德才高尚的“中正官”去实行,中正官有权把对象分成九等进行考察选拔,决定取舍。“九品中正法”虽暂时防止州郡长官的权力的滥用,将官吏选拔权转移到所谓“中正者”的手中,但是很快地,这些手握官吏选拔实权的“中正者”多被豪门巨室出身的望族所垄断。他们“高下任意,荣辱在手”,结果是“据上品者,非公候之子孙,即当塗之昆弟”,出现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弊端丛生。这种制度,当然也伴随着考察与考试,但其考试的内容、方法、形式也未能形成较为客观完整的制度。因而出现弊端也是无法避免的。“九品中正法”,从曹魏始到隋朝逐渐废弃实行进士科为止,其间实行了360多年。

李唐王朝建立后,借鉴了隋朝的制度,正式实行了科举取士的制度。当李世民看到参加殿试的贡士鱼贯而入考场,他感叹地说:“天下英雄,均入吾彀中矣!”严格说来,作为考试制度,是从隋唐时代后逐渐形成的。这种制度一直沿袭到明、清两代日臻完备,前后实行了1300多年。

明代科考的程序大致可分为四级:

第一级考试可称为童试。明朝初年,童生先在州、县考试,由州、县长官主考,基本每年一次。中式以后称为生员,亦称为“秀才”,取得了进一步考试的资格。公元1436年,即正统元年,明英宗朱祁镇为了加强中央对府、州、县学的集中管理,便设立了“提调学校官”,也称为“学院”,是负责一个省教育管理的官员,由他主持考试,所以童试又称作“院试”,自此后,只有通过院试录取的才算取得生员资格。

第二级考试为乡试。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也称作“大比”或“秋闱”,因为考试时间多定在每年的八月举行。乡试中式者称为“举人”,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主考官一般是以皇帝名义派遣的大臣。乡试之权实际上一般直接属于中央政府,这一点,已和宋朝时期有相当的区别了。

第三级考试称会试,会试相当于国家教育部组织的考试,一般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举行,由礼部主持,中式者称为“贡士”,会试第一名为“会元”,因为试期在二月,所以又称为“春闱”,又因为由礼部主持,因而又叫“礼闱”。

第四级考试叫“殿试”或“廷试”。殿试为会试中式者,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实际上是皇帝主持举行的一次复试。殿试考试中式者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分。一甲只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统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叫“传胪”。殿试中进士,叫甲榜,也叫甲科。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为最高荣誉。按香港中文卫视凤凰台统计,科举考试1300多年,只有14位状元连中三元。我所知道的淳安商辂就是连中三元者。

清代大体沿袭了明代的考试制度,所不同的是清代殿试以前还有复试,殿试以后有朝考,明代殿试以后即可以按等授官,而清代则必须在殿试以后,经过朝考才能授予官职。所谓朝考,新科进士,于引见前,先行考试,进一步了解其做学问的能力、社会阅历、政治见解,称作朝考。

从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看,唐代取士主要以诗赋作得好坏为标准,到了宋代主要以经义论策为标准,到了明清时期则以八股文作得好坏为主要标准。

以八股取士为其特征的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其弊端和消极的历史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抑制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破坏了对人才的培养。使学校的地位日益下降,变成了科举的附庸。第二,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学术发展得很慢,几乎被窒息。第三,导致了政风、文风、学风、士风的腐败。科场舞弊层出不穷。第四,抑制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本来在唐代,科举尚有所谓“专能”一科,科学技术在取士中尚有一席之地,明、清的科举,科学技术已毫无地位了。

当今社会,考试方法仍在改革应用之中,如中考、高考、驾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考、各种“考证”方兴未艾……当然,这些考试与科举考试有质的区别。

衢州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上有大批有识之士、有志之才。自宋迄清,衢州科举考试中文科进士者共1013名,武科共83名。其中宋代,文科:西安县245人,龙游县109人,江山县181人,常山县91人,开化县147人;武科:西安县8人。元代:文科:西安县7人,龙游县3人 ,江山县6人,常山县6人,开化县10人。明代,文科:西安县56人,龙游县26人,江山县14人,常山县29人,开化县48人;武科:西安县5人,龙游县5人。清代,文科:西安县18人,龙游县7人,常山县3人,开化县7人;武科:西安县14人,龙游县5人,江山县41人,常山县3人,开化县2人。

开化自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建县以来,科举登进士第,文科212人,武科2人(《光绪·开化县志》与《民国三十八年·开化县志稿》记载)。

 

 

宋~清开化县进士名录

 

 

中榜时间

公元纪年

 

北宋

状元

端拱元年

988

  宿

南宋

状元

淳祐十年

1250

方逢辰

北宋

榜眼

庆历二年

1042

 

 

 

 

 

 

 

 

 

 

 

 

 

 

 

 

 

 

进士

淳化三年

992

徐寅亮

进士

咸平五年

1002

 

进士

大中祥符五年

1012

 

进士

天禧三年

1019

 

进士

天圣五年

1027

 

进士

同榜

1027

 

进士

天圣八年

1030

 

进士

景祐元年

1034

 

进士

宝元元年

1038

 

进士

庆历二年

1042

 

进士

皇祐元年

1049

 

进士

皇祐五年

1053

 

进士

同榜

1053

 

进士

嘉祐六年

1061

 

进士

治平二年

1065

江汝钦

进士

治平四年

1067

 

进士

熙宁三年

1070

江汝明

进士

熙宁六年

1073

程天明

进士

元丰二年

1079

余公正

进士

元丰五年

1082

 

进士

同榜

1082

 

进士

元丰八年

1085

江汝言

进士

同榜

1085

  屿

进士

元祐二年

1087

徐见可

进士

同榜

1087

 

进士

绍圣元年

1094

 

进士

元符三年

1100

江汝功

进士

同榜

1100

 

进士

崇宁三年

1104

江汝弼

进士

同榜

1104

徐质夫

进士

同榜

1104

江汝极

进士

同榜

1104

江汝为

进士

崇宁五年

1106

江天一

进士

同榜

1106

 

进士

同榜

1106

 

进士

大观三年

1107

 

进士

大观三年

1109

 

进士

同榜

1109

江汝照

进士

同榜

1109

江汝奭

进士

同榜

1109

 

进士

政和元年

1111

 

 

 

中榜时间

公元纪年

 

 

 

 

 

 

进士

同榜

1111

江少齐

进士

同榜

1111

江嘉问

进士

政和六年

1116

江汝平

进士

政和八年

1118

江少虞

进士

同榜

1118

江长民

进士

同榜

1118

程天若

进士

同榜

1118

 

进士

同榜

1118

 

进士

同榜

1118

李汝翼

进士

同榜

1118

 

进士

宣和二年

1120

 

进士

宣和三年

1121

 

进士

同榜

1121

 

 

 

 

 

 

 

 

 

 

 

 

 

 

 

 

 

进士

建炎二年

1128

 

进士

绍兴二年

1132

 

进士

绍兴十五年

1145

 

进士

绍兴十八年

1148

陈闻远

进士

绍兴二十四年

1154

 

进士

绍兴二十六年

1156

余兴权

进士

绍兴二十七年

1157

 

进士

绍兴三十年

1160

张公旦

进士

同榜

1160

戴文胜

进士

隆兴元年

1163

徐大节

进士

同榜

1163

 

进士

同榜

1163

 

进士

乾道二年

1166

徐大章

进士

同榜

1166

江至德

进士

同榜

1166

 

进士

乾道五年

1169

 

进士

同榜

1169

江邦瞻

进士

乾道八年

1172

江公范

进士

同榜

1172

 

进士

同榜

1172

江士龙

进士

淳熙二年

1175

邹补之

进士

同榜

1175

 

进士

淳熙五年

1178

 

进士

同榜

1178

江公傅

进士

同榜

1178

 

进士

淳熙六年

1179

汪时奇

进士

淳熙十一年

1184

 

进士

淳熙十四年

1187

徐秉之

进士

同榜

1187

张有志

进士

同榜

1187

 

进士

庆元元年

1195

 

进士

同榜

1195

 

进士

同榜

1195

江公复

进士

同榜

1195

江之遂

 

 

中榜时间

公元纪年

 

 

 

 

 

 

 

 

 

 

 

 

 

 

 

 

 

 

 

 

进士

同榜

1195

江闻诗

进士

同榜

1195

 

进士

同榜

1195

许如晦

进士

庆元五年

1199

张孝问

进士

同榜

1199

 

进士

同榜

1199

 

进士

同榜

1199

江宗迈

进士

开禧元年

1205

江无心

进士

同榜

1205

 

进士

同榜

1205

江格非

进士

嘉定四年

1211

江师心

进士

同榜

1211

 

进士

同榜

1211

 

进士

同榜

1211

郑名卿

进士

嘉定七年

1214

 

进士

同榜

1214

 

进士

嘉定十年

1217

江庭芝

进士

嘉定十六年

1223

 

进士

宝庆二年

1226

张商佐

进士

绍定五年

1232

张宗玉

进士

同榜

1232

 

进士

端平二年

1235

张道洽

进士

同榜

1235

 

进士

淳祐元年

1241

 

进士

同榜

1241

方元芳

进士

淳祐四年

1244

江公绰

进士

淳祐七年

1247

汪澄之

进士

同榜

1247

张晏然

进士

同榜

1247

 

进士

同榜

1247

许汝能

进士

淳祐十年

1250

 

进士

同榜

1250

余应中

进士

宝祐元年

1253

黄应掞

进士

同榜

1255

余元吉

进士

宝祐三年

1255

江仁侃

进士

宝祐四年

1256

赵崇岫

进士

同榜

1256

 

进士

开庆元年

1259

宋无隐

进士

同榜

1259

江时中

进士

景定三年

1262

徐君轴

进士

同榜

1262

 

进士

同榜

1262

 

进士

咸淳四年

1268

余梦魁

进士

同榜

1268

赵崇霍

进士

同榜

1268

赵崇祐

进士

同榜

1268

程希文

进士

同榜

1268

赵崇宝

 

 

中榜时间

公元纪年

 

 

 

 

 

进士

咸淳七年

1271

 

进士

同榜

1271

赵崇因

进士

同榜

1271

张时清

进士

同榜

1271

徐文灿

进士

咸淳十年

1274

 

进士

同榜

1274

 

进士

同榜

1274

叶子仁

进士

同榜

1274

徐化基

进士

同榜

1274

郑允文

进士

同榜

1274

余宗秀

进士

宝庆

1225~1227

张有能(七岁神童,宋理宗召)

 

 

 

 

 

进士

至元二年

1265

 

进士

同榜

1265

郑通夫

进士

至元五年

1268

叶余庆

进士

泰定元年

1324

 

进士

至顺二年

1331

张宗元

进士

元统元年

1333

郑原善

进士

同榜

1333

 

进士

至正二年

1342

程澥翁

进士

同榜

1342

徐袖登

进士

至正十三年

1353

宋润一

 

 

 

 

 

 

 

 

 

 

 

 

 

 

 

 

 

 

 

 

 

进士

洪武十八年

1385

 

进士

洪武二十七年

1394

 

进士

建文二年

1400

 

进士

永乐二年

1404

 

进士

同榜

1404

 

进士

同榜

1404

程文表

进士

同榜

1404

 

进士

同榜

1404

 

进士

永乐四年

1406

 

进士

同榜

1406

 

进士

永乐十年

1414

余积庆

进士

永乐十三年

1415

 

进士

同榜

1415

 

进士

同榜

1415

 

进士

同榜

1415

 

进士

同榜

1415

 

进士

永乐十六年

1418

 

进士

同榜

1418

 

进士

同榜

1418

 

进士

同榜

1418

 

进士

永乐十九年

1421

 

进士

永乐二十二年

1424

 

进士

宣德二年

1427

 

进士

正统七年

1442

 

进士

正统十三年

1448

 

进士

景泰五年

1454

 

 

 

中榜时间

公元纪年

 

 

 

 

 

 

 

 

 

 

 

进士

天顺元年

1457

 

进士

同榜

1457

 

进士

天顺四年

1460

 

进士

成化二年

1466

江宏济

进士

成化十四年

1478

 

进士

成化二十三年

1487

进士

弘治三年

1490

许金恩

进士

弘治十五年

1502

 

进士

正德三年

1508

 

进士

同榜

1508

 

进士

正德六年

1511

徐文溥

进士

正德十二年

1517

 

进士

正德十六年

1521

汪嘉会

进士

嘉靖二年

1523

 

进士

嘉靖十四年

1535

 

进士

嘉靖二十三年

1544

徐公遴

进士

嘉靖二十六年

1547

徐文沔

进士

万历二十年

1592

徐公敬

进士

万历二十六年

1598

徐世仕

进士

万历三十八年

1610

汪庆百

进士

天启五年

1625

徐世荫

进士

崇祯十五年

1642

 

 

 

 

 

 

 

进士

顺治十五年

1658

江南龄

进士

顺治十八年

1661

方元启

进士

同榜

1661

 

进士

康熙四十五年

1706

杨廷琚

进士

乾隆五十八年

1793

戴敦元

进士

嘉庆十九年

1814

刘志修

进士

道光十三年

1833

陈芝龄

进士

雍正八年

1730

程德亮(武科)

进士

乾隆十六年

1751

詹文正(武科)

           

  宿

程宿,字萃十,长虹北源人,登端拱元年进士第,殿试第一,时年十八,有叶齐者,倡论持衡不公,击鼓论之,再试,又第一。平章事吕蒙正持其文,延见执政,执政王沔见而奇之曰:“今之杜牧也!”遂除词林编修,后擢为六州都抚,并授江西安抚使,镇守江浙之交。咸平三年,益州军变,诏宿同川陕招讨使雷有修讨之,未及行而卒。真宗闻讣挥涕曰:“宿才德兼优,方资辅弼,天何夺之速乎。”朝中士大夫莫不叹悼。诏赐谥曰:“文熙”。

方逢辰

南宋淳祐十年方逢辰高中状元。“淳祐十年庚戌方逢辰榜,逢辰书院在蛟塘山双峰之顶,而各书注入淳安。”(光绪《开化县志》)。省志方逢辰也为淳安的状元,惑也。

 

程廸,字元吉,十七都长虹北源人,宋仁宗庆历廷试第二名。初任宣州判,后擢国子监主簿,判正七史。出知江宁上元县,有豪民李丰州者,甚为民害,帅守张尚书谨诛其元恶,而子孙承袭,世为上元蠹,廸善谕之,其族人感悟。邑号烦剧,廸理之裕如。

 

江镐,字从周,江景房之孙,开原乡四都人,大中祥符五年进士及第。自弱冠即好文学,性孝友。知英州,判润州,知建昌军处州,遂致事,以庆历六年卒。自镐以下,其子孙五世皆举进士,时人咸以为荣焉。

 

最难考的进士为江钧,本县开原乡四都人。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全国有44562名举人应考,只取进士38人,录取率为11731,落榜举人大骂考官,群情激昂。

 

参加考试运气不佳的举人为金紞,本县人。“金紞,随父宦游京师,举顺天乡试。正统四年,礼闱开科,父为同考官,迴避不试。卒业太学。正统十二年,复试于礼部,登优选,授蓬州知州,九载,政成,清操如一日,例名升擢,从辞归里。家居环堵萧然,日以诗文自娱。”(《开化县志稿》)。

 

以下三名进士(徐晋卿、江钺、程允若)为康熙《衢州府志》,崇祯、雍正、光绪《开化县志》进士榜所漏载,三人均为北宋时期人,故未计算进进士榜。

徐晋卿

徐晋卿,字国梁,名麒,居市都西山顺应庙旁。晋卿颖悟绝人,过目成诵,尤精韬略。擢进士,宋仁宗皇祐三年召对,作“义井记”。帝嘉其才,敕授洪州刺史。四年,广源苗蛮寇陷昭州,诏晋卿率师伐之,战役于广南金城驿,归葬本县三十三都桃坑,立太嶽寺以祀。

 

江钺,字执中,本县开原乡四都人,性刚而行高,与人交,有义气。以进士知上元县,迁尚书郎。弃官奉亲南归,无复宦情,与赵捰危小督鸫罚瑨称为刘白遗风。

程允若

程允若,杨林龙山人,北宋宣和元年进士,以待铨殁于京师。其兄程克一徒步赴京,持柩归葬。

余公正

余公正,原名公玉,徽庙赐今名,世居金水乡芳坞,幼时为文立就,登元丰二年进士,授会稽丞,时义乌令囚系满狱,部使者移公正治之,不数日,狱为之空。仕至光禄卿。

 

程俱(1078—1144),字致道,云台乡十七都北源人,登北宋宣和二年进士第。9岁丧父,随母依居外祖家。宋绍圣四年(1097)以外祖尚书左丞邓润甫恩荫,补苏州吴江县主簿,监舒州太湖茶场。建中靖国元年(1101)因上疏触怒当局被黜。政和元年(1111)起知泗州临淮县,后会将作临丞、著作佐郞、礼部员外郎等职。政和七年因病乞求归养。

建炎三年(1129)起用,以太常少卿知秀州。十二月金兵占据临安,破崇德、海盐,驰檄诱降。程俱率部守华亭,留兵马都监守城。后奉命携金帛赴行在,以病企归。

绍兴元年(1131)起用,任少监,参修旧历。搜集三馆旧闻辑《麟台故事》呈朝廷,升中书舍人兼侍讲。绍兴六年任徽猷阁待制。秦桧荐领史事兼任万寿观提举、实录院修撰。俱谙秦桧为人,知其意在笼络,力辞不受,保持清尚气节。

程俱自幼受家学熏陶,善诗文,尤以文章典雅宏奥为人推重。有《北山小集》、《北山律式》、《麟台故事》,收入《四库全书》。

张道洽

张道洽(1205—1268),字泽民,号实斋,玉山乡十五都张村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授广州参军。景定五年(1246)升池州佥判,晚年任襄阳府推官。

善诗,尤工咏梅,作咏梅诗300余篇,《宋百家诗存》收150余首,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收36首。方回序其诗谓:“圆美精熟,无语不平淡,而豪放之气,自不可掩,至清洁而无埃,至和平而不怨。”民国7年(1918)邑人叶渭清编写《开化丛书》,即以咏梅诗编为第一分册《梅花诗》刊行。道洽诗之意境高雅,超凡脱俗,借物抒情,令人神往。

 

吾绅,字叔缙,石门乡三十二都文山人。明永乐二年(1404)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时以绅年最少,深受成祖赏识,任刑部主事。审理狱案,声誉卓然。十六年升郎中,次年升礼部侍郎,为礼部尚书吕震排挤,出任广东参政。宣德四年(1429),召任刑部侍郎,奉命考察两广、福建官吏政绩。故友某任福建参议,贪赃渎职,逍遥法外。绅查实后,撤除官职,另查实三名官员凶残刻薄,亦予罢职。人称“铁面巡按”。正统五年(1440)改任礼部侍郎。次年秋,奉命主祭孔子,不久病逝。绅耿直廉洁,淡于荣利。授侍郎时,贺者见其一室萧然,无不钦服。

 

徐珪,字良璧,号翠岩,本县人。幼师事吾哻,胸怀壮志。明弘治六年(1493)贡士,署唐县(今属河北省)教事。严立规则,督生员苦学。十一年(1498)任福建省考官,选拔人才,均属优秀。后任福建罗源县尹,督军剿平海盗,且筑城备后患,百姓安居。指挥齐贤骄横无道,部属控诉,官吏不敢受理。珪受命查办,齐贤令人行贿,徐珪愤然拒绝,道:“刑法以惩罪犯,岂可凭贿幸免?”终严惩不贷。十七年(1504)漳南不靖,郡县需派兵民捍卫,督责甚急。徐珪云:“责过急,民无备而不安,必生祸患。”因处置得宜,郡县中仅罗源安然无患,县民倍加敬爱。

珪屡受荐举,不久升知钦州(今属广西)。钦州濒海,与交州(今属广西)南接壤。民困,常逃往谋生。畦轻徭薄赋,以苏民困为己任,百业渐复,民得安居乐业。近海疍民多捕鱼为业,官增渔税,久而渔业骤衰,税犹倍增,疍民苦不堪言。珪恢复薄税,渔业复兴,百姓集资建造“还鱼亭”。任职五年,以疾病求退养,县民恳留,留其屣以识不忘。

 

 

方豪(14821530),字思道,号棠陵,开原乡三都金路人。登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第。五年任昆山(今属江苏省)知县。时吴地水灾,田园荒芜,民食草根树皮。朝廷催逼欠赋,致使县民卖儿鬻女,豪冒死呈《企蠲逋负疏》,历述民悲惨情状,云:“夫钱粮,国之用也;民,国之本也。……国用不足尚可为,国本一伤,恐不可救矣。”理正词切,朝廷派员查勘,减免田赋。十一年补沙河知县,十三年升刑部主事,谏阻武宗南巡,跪阙下五日,受杖几死,罢官归。嘉靖元年(1522)召回京师,复任刑部主事,赐金,加俸一级。奉命赴山东处理积案,夙兴夜寐,阅案卷,兴调查,酌刑罚,昭冤狱,数月积案尽清。三年,任湖广佥事。四年,升福建提刑按察副使。六年告老归养。

方豪四岁能联句,有神童之称。负才磊落,旷达不羁。寄情山水,赋诗抒怀,多片刻能成。王阳明甚器重,曾赠诗云:“方子岩廊器,兼负云霞姿,每逢泉石处,必刻棠陵诗。”生平著作甚多,其中《棠陵集》、《断碑集》收入《四库全书》;《蓉溪书屋集》存目。《明史》有传。

汪庆百

汪庆百(?—1652),字元履,号生洲,金水乡七都村头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初授行人,天启初就职礼部,正直不阿,常侃侃直陈无顾忌,深受同僚敬服。主试福建,所选多知名人才。因魏忠贤专权,辞归。崇祯三年(1630)主纂《开化县志》,次年志成,复官补太常寺少卿,转任廷尉,持论公正,多昭雪冤案。七年升任吏部侍郎。襄助大司马调兵。因帅懦,纵敌逃窜,自劾回乡待罪。十二年,诏任南京工部尚书,成绩卓著。次年坠马伤臂,三上疏方准致仕。明亡后,隐居东乡桂岩。

  为人清正,不附权贵,受人钦重。著有《纂元》4卷、《问奇》10卷、《工部瑞莲堂集》15卷。

徐世荫

徐世荫,字尔绳,号竹孙,本县人。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初任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供应王府繁杂需求,井然有序。屯卫军多冒滥,大司农郑三俊拟予剔除整治,屯卫军哗然而围攻官署,世荫单骑前往,片言解围。历任武选员外郎、凤阳府太守。清介刚直多惠政,胥吏畏惧怵惕,百姓感恩。府治附近帝皇陵寝庙留守阉臣,横暴为恶,世荫以礼法晓谕,有所收敛,乡里安宁。所属驿站常借机勒索,凶狠贪婪。世荫除去弊政,驿站守法,民夫欢悦。不久改任常州兵备道员,时所属宜兴县民不堪豪强欺凌,群起毁豪门祖墓并掠财物以泄愤,官不能禁。有请派兵剿灭者,世荫云:“此非盗贼,不可。”并亲临晓谕祸福,仅惩怙恶不悛者,民心始安,因感德,为立生祠纪念。升任福建按察使,整肃法纪,施行仁政,开释轻囚,严惩首恶。闽民迷信,患病多求神佑,世荫捐俸办药局,延医施药,救治病人不可胜数。升河南布政使,继升安庐巡抚,兼辖雍、楚、豫三藩所属州县。公务繁忙,夜以继日,无刻休闲。后奉旨调任,乞求归养。从此在开化家居,杜门不出。平生孝友仁恕,以敦厚训子孙,以谦让励风俗,邑人奉为楷模。

方元启

方元启,字运开,号竹友,金水乡方田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初任直隶大名府南乐(今属河南省)知县,颇重筑城、建学。南乐贩盐土豪宣尚拒不纳税,且屡向都察院、分巡道诬控,陷害二十余人。上司提审,元启深明案情,坚不解送,并屡请销去诬案。终经查清,严惩宣尚,上司因称元启为“拗南乐”。

南乐盗寇蹂躏,逃亡甚多,元启编审户口时,免流民丁壮税银六百九十余两,尽心招徕,并给农具、耕畜、种子,尽辟荒芜,增户一万六千余。岁荒,设厂施粥,并建义仓,捐谷千石,供民周转度荒。民谣:“南乐南乐,公来始乐。出作而乐,入息而乐。公乐民乐,民乐公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政绩卓著,特荐授户部福建司主事,昼夜理军需,励精图治。大司农梁某倚重如左右手。终因积劳成疾。康熙十七年(1678),抱病主试河南,日食薄粥一盂,犹手校等级,弥留时无一言提及家事。朝廷赐归葬。相国冯溥挽词云:“誓报国恩,死勤王事。一官清白,空留身后之名;几卷丹黄,痛绝闱中之笔。"南乐县民为元启立石建祠,开化亦为之入祀乡贤

徐文溥

徐文溥(14801525),字可大,号梦渔,本县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南京礼科给事中,弹劾尚书刘樱、都御史李士实、侍郎吕献、大理卿茆钦,并请召还尚书孙交、傅珪,时论以为允宜。正德九年南昌宁王朱宸濠求复护卫屯田职,文溥上疏历数朱宸濠剥削商民,挟制官吏,招诱无赖,广行劫掠等罪。请求“裁以大义,勿徇私情”。十年,复偕同上官上疏言:“知之匪艰,行之维艰,陛下诚能延师讲学,早朝勤政,远嬖侫,而近儒臣,停诸路之织造,罢不急之土木,而不能转祸为福者,未之有也。“武宗听信太监谗言诬陷,置若罔闻。文溥愤而托病回乡,隐居梧山读书著述。

正德十四年,文溥应江山县令吴仲聘请,纂修《江山县志》。嘉靖元年(1522)群臣举荐,任河南参议,上《新政四要》、《地方四事》二疏,求革旧鼎新。后改官福建,不久任广东副使。广东湖田争讼甚多,文溥撰《后湖七弊》请订立律令,以利遵循。时触犯权要,恐增母忧,旨疾归,行至玉山病逝。

文溥清廉节操,死后囊无宿储。著《燕程集》、《留都拾遗》、《南巡稿》、《东巡稿》、《梧山集》、《短箑集》、《奏议》等。《明史》有传。

 

吾翕,字廷顺,号浚庵,石门乡三十二都文山人。明弘治六年(1493)贡士。任凤阳府天长县教谕,集中生员住宿书斋,严饬遵循守则。奖贤良,励志节,学风肃然。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以亲老求南归。次年任长洲(今属江苏省)知县。长洲素难治理,吾翕赴任后,禁奢靡、惩奸刁、公徭役、除横暴,无人敢以私相求。正德七年(1512)升应天府(今南京市)判官,治粮赋、勤考察、精分析、除积弊。圭田(祀田)税重,权贵强卖与平民。平民忍气吞声,吾翕清查后令原主买回,不顾诽谤责难。天旱,亲临察看,单车冒烈日,百姓未察觉。然后据灾情轻重,定田赋多寡,胥吏不敢勒索。中丞王稹委吾翕兼管他郡田赋,省、部繁难政务,亦多委任处理。某魏姓公子觊觎平民富某良马未能得逞,竞捏造杀佣奴罪名以陷害,图谋榨取。冤情明显,但无人过问。吾翕挺身而出,上下奔走,为之昭雪,富某合家感激。

正德九年升南京工部主事,母殁扶榇归葬。逾期赴任,竟被同僚中伤,罢职。家居18年,慕名求教者,络绎不绝。

戴敦元

戴敦元(1767—1834),字吉旋,号金溪,石门乡二十三都孔埠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嘉庆初,任刑部主事,总办秋审处,秉公审理太史杨某等冤案,从轻处理。所审无纵无滥。三年(1798)出任山西主考。六年,续修《大清会典》,任副总纂。二十四年,任高廉兵备道,轻车微服上任,至赴粤要道南濠镇(今属江苏苏州)暂住,与粤商交往,秘密查访粤地风情及官吏、盗匪情况。道光元年(1821)任江西按察使,延请深谙刑事属吏协助,不数月清积案四千余件。二年,升任山西布政使,单车赴任,轿夫馆人不知其为大官。三年,署湖南巡抚,年底回京任刑部侍郎。十一年任刑部尚书,同僚非公事不予接见。所治狱案均合乎情理法令。阅案牍过目不忘。吏有误引律条,或枉法徇私,即予纠正。帝有所询,常援引律例,百无一误,上下敬服。

爱好天文历法、数学,著有《九章算术方程新式》,审定罗士琳《勾股弦三事拾遗》及《演元九式》两书。另著有《古今体诗集》。

任官40年,居不废职,行无异趣,有诺必践,简而寡营。逝世仅遗几架书籍,几幅画,几间旧房,数亩薄田而已。赠太子太保,谥简恪。

叶渭清

叶渭清(18861966),字左文,城关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12岁进秀才,二十九年中举。师事史学家陈黻宸,与马叙伦、马一浮交游。清末民初回开化,先后在钟山书院、钟峰高等小学堂任教。编辑《开化丛书》,拟将宋至清800年中负有盛名之学问家如程俱、张道洽、吾衍、戴敦元等十余人之著作编入丛书。首编第一分册《梅花诗》于民国7年(l918)出版。后因经济困难,续编搁置。10年应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校长马叙伦之邀,前往任教。17年随马叙伦至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次年又应邀赴北平任京师图书馆编纂部主任。19年底辞职,全力从事《宋史》校正资料准备工作。221月再度受北平图书馆之聘,与傅源叔、陈援庵、章式之等著名专家学者同任《宋会要辑稿》编印委员,至24年秋编成共200册。

冀察事变后回衢州,继续补订《宋史》,并编定邵康节、陆放翁、程北山年谱。抗日战争时,国民党政府命令公教人员诵读《礼运·大同》、张载《西铭》、曾国藩《复贺耦耕书》三篇古文,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请渭清注释,断然拒绝。36年再至杭州校订《宋史》。解放后住衢州继续研究《宋史》,以毕生精力积《元椠宋史校记》手稿本一册。曾任浙江省第一届政协特邀代表、浙江省文史馆馆员。1966年逝世。

就科举而言,其应考的主要渠道——学校教育,无疑以官学为主,在中央有国子学、太学等,在地方则有府学、州学、县学。而散处各地由民间、私家创建的书院,则以收藏图书、聚徒授课、私人讲学为主要特征,体现的是民间乡党之学,标榜的是山野士绅文化。书院虽晚于科举制出现,然在其问世之初,与科举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书院的发展势必会受到统治者的文教政策、学术流派的变迁、民众的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故在其行程中,无不留下时代的烙印。况且在专制集权的传统社会里,统治者是不会让一个对传统学术和民族心理都有着重大影响的教育机构,长期游离于集权统治之外的,而科举考试就是历代专制王朝迫使书院就范的有效政策之一。

开化主要书院简介如下:

七虎堂:位于石门乡二十三都华埠镇大坞岗。宋元祐间(1086-1093)由太常少卿江纬创建。时江少齐(礼部员外郎鄂州知府)、江朝宗(太学内舍密州知州)、江少虞(建、饶、吉三州太守)、程俱(徽猷阁待制)、李处权(德兴人,翰林学士)、赵子昼(燕王五世孙,龙图阁学士),曾负笈至此求学,时人称文中七虎。江纬,名慈,字彦文,开原乡一都塘口人。元符三年(1100),如对,赐进士,授太常少卿。建炎间,以言事忤,归居七虎堂。

包山书院:位于崇化乡十都马金镇。宋淳熙间,汪观国于居所旁建逍遥堂,及听雨轩。子汪浤从学吕东莱。后吕东莱、朱晦庵、南轩、陆象山会于听雨轩,各赋诗赞之。庆元间,汪浤中武进士(马金《汪氏宗谱》记载 ),历官武翼大夫。咸淳间,汪浤年老归居,于包山之南立塾。中祀朱熹、吕祖谦二人。元至正二十六年(1294),汪浤、孙继荣请于省,立教官,以塾为书院,朝庭赐额“包山书院“。元统元年(1333),建明伦堂、尊贤阁,置经籍、补祭器,规模具成。元进士张宗元有《包山书院记》。清雍正间重修。毁于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战火。今仅存遗址。

一封书院:位于杨林镇下庄村。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程建德所建,中祀状元、安抚使程宿,都官郎中程迪,少师卫国公程俱等先祖。延名师以训导本族及入门子弟。废于元末兵火。

西川书院:位于杨林镇新源西坑,遁源程国梁,大德五年(1302)平江府教谕,子程斗山,南康府白鹿洞书院山长。元成宗时,辞官回藉,创建西川书院。以正心室欲教悌忠信为纲领,以忧君国爱子惠黎元为实用。一时人才济济,藩屏边郡大半皆先生子弟。明正德初,毁于饶寇。六年(1511),依旧址规模重建,麻城教谕江泗作《重修西川学院记》。

崇文书院:位于六都大溪边乡阳坑口村,依西岩而建。据光绪《开化县志》载:西岩,县北六十里,高十余仞,广倍之。洞顶有清泉一线,溅滴不绝。右侧有一小口,光自内出,屈身可进数十步,别开一境,深五丈余,举目有天可窥,少监程俱常隐此。宋·景定三年进士余坦建崇文书院,咸丰间,乡贤集资重建。今圮,仅存墙基。列县文物保护单位。

天香书院:城内卧佛山下。清乾隆初,戴世伟捐建,地广三十三弦,袤二十九弦,宅两进,各五楹。前庭宽敞,中有巨桂,后耸岑楼,亮度作幽窗疏阁。又捐田三十亩作膏火资。知县李书升作《天香书院记》。道光三年(1823)坍塌,咸丰六年(1856),重建。同治三年毁,十三年又重建。知县李懋荣作《重建天香书院记》。

钟峰书院:城内钟山下。清嘉庆年间,宋思襄于雍正学宫旧址倡议捐造。光绪八年大堂倾圮。十年杜逢昌输资再修建。同治十年增造魁星阁。

崇化书院:位于马金包山。清嘉庆十九年创建。与包山书院并列。咸丰十一年毁于太平军战火。同治三年,移至汪山下,合乡并建,为十三楹。上为正谊堂,进列三祠,中祀朱吕夫子。堂上有楼,祀文昌星。右祠为报功堂,左祠为显化堂。并建有藏经室和亦乐斋。潘树堂作《重建崇化书院记》。

双竹园义学:位于金水乡七都村头,北宋·元丰八年(1085)前后,由该村乡贤余仁合创办。

逢辰书院:位于云台乡十七都长虹乡峰村塘山双峰之顶。宋·淳祐十年(1239)状元方逢辰所建。方辞官回归故里,聚徒讲学,时人称为蛟峰先生。

霞山书舍:位于崇化乡九都霞山村东,即今霞山钟楼底。元·至元二十四年由乡贤郑天麟所创建。初名“文会堂”,又名“严堂”。

南峰书院:位于县城之南面。明·嘉靖年间(1522-1565),由徐氏族人创建,为其族人讲读之所。方豪所著《昆山稿》中有记。

东皋书院:位于石门乡二十九都东岸村。建于清·康熙初年,明·崇祯已卯吏部侍郎汪庆百之子及其6位孙子均求学于此,故时人称为“东皋七凤”。

科举考试同任何考试一样,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有挂一漏万之嫌。如循吏江景房虽无功名可考,但造福于吴越百姓,冒死沉籍,也为子孙积阴德。“在宋时擢正科者七十八人……纾金紫曳银青者八十七人。”余玠因军功而不断升职,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宋)理宗闻噩耗,为之辍朝。”吾丘衍通经史百家,熟谙音律,博览群书,著作颇丰。他无意于科场,可仍不失为一个大学问家。金实,心忧天下,他虽不是进士出身,但明成祖不拘一格选人才,让他参与《永乐大典》的编修。乡贤余仁合,慧眼识赵挘⒋窗焖裨耙逖В旄Ih鳌5荒芤蛉瞬诺氖杪谭穸ǹ凭倏际浴8浇胺俊⒂喃d、吾丘衍、金实、余仁合传及《四库全书》录存开化人著作。

江景房

    江景房,字汉臣,常山人。吴越国镇海军节度使判官。北宋乾德年间(963-968)景房随吴越王钱俶至宋廷朝贡,宋皇赐爵授景房为殿中侍御史充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判官。太平兴国三年(978)五月,吴越国降宋,景房随吴越王向宋廷呈《纳土表》,奉旨将图籍赋册运往汴京。吴越所辖两浙之地,赋税最重,每亩三斗。宋统一各国,田赋按旧籍征收,景房受命后慨然兴叹:“吴越民困久矣,使有司视其籍,以悉其赋,是吴越之民重困无有已时也,吾宁以身任之。"于是沉图籍于河中,入朝请罪。太宗大怒,将治以死罪,幸大臣保奏获免,贬为沁水县尉。不久,还乡卜居桂岩(今属开化县华埠镇阁底村),躬耕以殁。

    宋朝廷失去两浙赋税依据,乃命王永为两浙转运使,更定赋税法,每亩征税一斗,比原赋减轻三分之二。景房为苏民困,冒死沉籍,朝野称颂。

 

余玠(1194—1253),字义夫,号樵隐,金水乡芳山村人,叔祖后裔定居蕲州,余玠宦迹至此,谱为同宗,《宋史》误作蕲州人。

  少年时至白鹿洞从李宏斋、黄勉斋游学,赴襄淮作长短句谒淮东制置使赵葵,留之幕府。宋绍定三年(1230)因建军功任武校、积功升制置使参议官、工部郎官。嘉熙三年(1239)于汴城河阴击蒙古军,升直华文阁、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淮东制置司参谋官。淳祐元年(1241)率兵应援安丰,拜大理少卿,升制置副使。殿对时言:今凡从戎,即指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朝廷对文武之士,一视同仁。以免引起矛盾。深受赞赏。三年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自宝庆三年(1227)至淳祐二年(1242)凡16年间,朝廷用人不当,两川纪律荡然。玠大更弊政,遴选守宰,筑招贤馆,礼接四方人士。播州(今属贵州省)冉琎冉璞,有文武才,隐居家乡。闻余玠礼贤,欣然应招,玠奉为上宾。琎、璞乃建议迁合州城(今属四川省)于蜀口钓鱼山。玠请朝廷委以徙城重任。玠以琎为承事郎,权发遣合州,璞为承务郎,权通判事。于是新筑青居、大获、钩鱼、云顶、天生等十余城,依山为垒,星罗棋布,在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固守计,诛戮溃将,移驻重兵,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命嘉定俞兴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淳祐十年冬,率诸将巡边,直捣兴元(今属四川省)蒙古军,攻汉沔旧地,占罗村、西县及山寨36,携民一万二千户归来。十二年,蒙古军围嘉定,玠以精兵三千破敌二十,大获全胜。

  利州都统王夔素残悍,号王夜叉,恃功骄纵不羁,常劫掠民财,以毒刑迫民纳币。余玠至嘉定,王夔初率羸兵迎,继以精兵恫吓,部属震恐,独余玠泰然。王夔折服,亦稍收敛。为绝后患,玠夜召王夔袭杀之,并诛同伙为恶者。时戎帅举姚世安接任。玠为除军中举代恶弊,率骑三千迫世安交出兵权。世安贿丞相谢方叔子侄,求方叔于帝前毁余玠。不久,玠闻有召命,惊惧不安,竟一夕暴疾卒。或谓自裁。蜀地兵民悲痛如丧考妣。

余玠治蜀,知人善任,重修学养士,措施得宜。自宝庆以来,蜀帅中堪称第一。理宗闻噩耗,为之辍朝。《宋史》有传。

 

吾衍(1268—1311),又名丘衍,字子行,号竹房、贞白,开原乡三十三都石井人。

  嗜读古书,通经史百家;熟谙音律,听击钟镈,能明辨宫商;精篆石,尤擅刻印,称印人柱石,印学界赞其为起八代之衰。鲁迅《蜕龛印存》云:印盖始于周秦,后世向壁刊勒,古法荡然元吾丘子行力主汉法乃复见尔雅之风

  秉性豪放,不交杂客,年40犹未娶,宛丘(今淮阴)赵天锡买酒家女相赠为妾,产一子夭亡。后因妾继父造伪钞事发,衍被株连受辱而萌死志,留诀别诗曰:刘伶一曲事徒然,蝴蝶西飞别有天,欲语太玄何处问,西泠西畔断桥边。时人以为投水自尽。弟子为其招魂且作衣冠冢于西湖多宝山。但民国《衢县志》载《涤襟楼笔记》云:丘衍遁隐开化山中

博极群书,著作颇多。经史类有《晋文春秋》、《楚史梼杌》、《学古编》、《说文续释》、《尚书要略》等,文辞类有《闲居录》、《竹素山房诗集》等,印学类有《周秦刻石音释》、《印式》等,音乐类有《听玄集》、《造玄集》、《九歌集》等。其中收入《四库全书》著录有《财秦刻石音释》、《学古编》、《闲居录》、《竹素山房诗集》。

 

金实(1371—1439),字用诚,明朝开化人。明成祖即位,金实上书论治道,成祖很赞赏他。他写的对策,成祖也满意,任他为翰林典籍(官名,掌管用书),参加修纂《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选他为东宫(太子的宫)讲官,明仁宗即位,任卫府左长史。为人好学,阅经史日有程限,至老不辍。著有《金实文集》。

余仁合

余仁合,字遵道,北宋金水乡村头人,谨厚敦朴。赵捨吹谑保谰淅铮顾揲芟拢屎系┢艋б患嬷尤肫浼叶潦椋髵贵欲以官报,使三往而仁合辞之。仁合聚村头众乡贤之力,创办双竹园义学,造福桑梓。

 

  《四库全书》录存开化人著作

  经部:《周秦刻石释音》1卷,经部著录元·吾丘衍撰。

  史部:《断碑集》1卷,史部存目。明·方豪撰。

       《麟台故事》5卷,史部著录。宋·程俱撰。

  子部:《学古编》1卷,史部著录。元·吾丘衍撰。

       《闲居录》1卷,子部著录。元·吾丘衍撰。

       《事实类苑》63卷,子部著录。宋·江少虞编。

       《春秋经传类对赋》1卷,子部存目。宋·徐晋卿撰。

       《芙蓉镜孟浪言》4卷,子部存目。明·江东伟撰(江东伟,开原乡4都人)。

  集部:《北山小集》40卷,集部著录。宋·程俱撰。

       《北山律武》2卷,集部存目。宋·程俱撰。

       《竹素山房诗集》3卷,集部著录。元·吾丘衍撰。

       《桐山老农文集》4卷,集部著录。元·鲁贞撰(鲁贞,元统二年举人,张湾乡航头木杓坦村人.)。

       《棠陵集》8卷,集部存目。明·方豪撰。

       《蓉溪书屋集》4卷,集部存目。明·方豪编。

  参考书目:

  ★     清·康熙《衢州府志》

  ★     《衢州市教育志》

  ★     明·崇祯《开化县志》

  ★     清·光绪《开化县志》

  ★     民国三十八年《开化县志稿》

  ★     《状元史话》

  ★     《中国高考报告》

  ★     《考试学》

  ★     《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

  ★     《中国教学思想史》

来源: 古今开化网  作者: 程航琛  编辑: 余勇


 相关稿件

 

 热点新闻  
1.衢州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2.迅速响应 积极应对 开化多举措阻断疫情传播
3.全力以赴保供应 目前物资储备充足
4.“敲门行动”我先行 核酸检测战疫情
5.浙江有礼,开化有你!3·5学雷锋志愿服务月...
6.2022年开化春茶陆续开采
7.建起“蓝海” 乐享“红利” 开化县统筹推...
8.开化:“后厨直播+食安封签”,保障消费...
9.开化县启动巡河禁渔护水行动
10.横街社区开展 “学雷锋见行动”活动
 图片新闻 > 更多
关于本站 | 本站声明 | 联系本站 | 广告服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9〕22号 浙ICP备0500872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44
中共开化县委宣传部主管 开化传媒集团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开化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0-6521203 举报邮箱:kh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