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年青一代”
2009年12月28日 14:42
时下,“山寨春晚”、“草根演出”等词汇屡见报端。我不知如何准确表述这些新词汇的概念,但能感悟到它的内涵。因为在45年前,我参与了县委宣传部组织的,当今称为山寨版话剧“年青一代”演出活动的全过程。
那是1964年初冬的事情。县林场领导通知我去县委宣传部开会,第一次走进县委大院,我既紧张又激动。在一间简陋的平房会议室里,木凳上坐满了二十多人,看到好几位经常在县工人俱乐部活动的朋友,我的心情也就平静下来。
一位身材高挑、眉清目秀、齐耳短发的中年女干部开门见山地说:“今天请大家来,就是研究一件事:为活跃县城文化生活,部里决定成立县机关业余话剧团。剧团由宣传部负责牵头,县新华书店金云声同志是导演,我是总后勤保障,有什么事可随时找我。”一阵掌声后,业余话剧团就算成立了。
接着,金同志(那年头不兴叫金导)给到会者一一作了介绍,互相认识一番,多数来自机关、开化中学,还有像我这样基层一线的技术员、职工。当金同志告诉大家,刚才讲话的女同志是县委宣传部魏月华部长时,不少人都伸了伸舌头。随后,金同志将手刻蜡纸油印本《年青一代》发给大家,又将各位分成演员、道具、效果等若干小组。最后,交代了详细的工作计划,要求演员们回去边上班边读剧本,并约定半个月后再集中排演。当天散会后,各自就返回原单位。半天时间就成立了一个剧团,布置好任务,没有半点客套话,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办事。当我得知金同志原是志愿军文工团转业干部时,更是肃然起敬。在往后的排练中,他是绝对的权威,一丝不苟地要求每个团员,一句台词要反复练数十次,直到满意为止。
快到年关,即将在县人民大会堂正式公演了。节骨眼上,出了两个难题,一是剧组怎么也找不到适合一角色穿的时尚服装,赵连壁副县长听说此事后,主动托夫人送来了他年青时穿过的衣服,一试穿,金同志点头通过。二是音响效果,有场戏,需要雷雨交加的情景,当时根本没有电声效果,大家群策群力,土法上马:由两位干部各拿一张近二米长的白铁皮,用力摇动,顿时发出了隆隆的雷声;三人双手捧起米筛,上面装上黄豆,不停地筛,发出沙沙的雨声,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了。至于布景、道具,全部出自道具组人员的灵巧之手。
首演那晚,下着鹅毛大雪。大会堂管理员老赵,早早在后台生好了白炭火,熬了红糖姜汤。十字街头理发店的洪师傅用滚烫的火钳给有的女演员卷了刘海,服装店师傅把着炭火熨斗烫平件件服装。剧情是在知了声中的盛夏展开,个个穿着夏装登台,年青人的激情驱散了隆冬寒气。一下舞台,宣传部的同志急忙给大家披上棉衣,围着火盆烤,魏部长亲自给大家端上热腾腾的姜汤。整场演出非常顺利,大会堂座无虚席,掌声雷动。时任县委书记王宪恩、县长魏廷秀等领导上台和大家一一握手,祝贺演出成功。雪越下越大,魏部长在开化大众饭店,犒劳每人一碗阳春面,欢声笑语冲出餐厅飘向那银装素裹的山城小巷……
时过境迁,45年后,开化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播、电视中常能耳闻目睹到开化文化部门编排的节目,不少作品屡屡在省内外获奖,内心无比激动。“年青一代”是那个年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干群关系、工作作风的一个小小缩影罢了。而我却从中看到了开化人不怕吃苦、敢于争先的创业精神和拼搏精神,衷心祝愿开化越来越好!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吕德郎
编辑:
颜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