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井”的今昔
2009年11月7日 09:15
马金镇三联村有一个小小的自然村,叫小井。因村口有个三级瀑,第一级约二米高,清水飞流直下,入一深潭,潭水四周是坚硬的岩石,潭直径不足二米,深不见底,像一口天然的井,故取村名为小井。因在马金的方言中,“小”音同“舍”,有时被误写成“舍井”。
这里距县乡道约十公里,地处偏僻,而今政府牵头实施的“下山脱贫”工程,使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村民真的要把小井给舍弃了。为了生态建设,要舍得,有舍才有得。你看,那排列整齐的楼房在后山村包山书院旧址旁正拔地而起。
小井这地方是我的出生地,这里的山水滋养了孩童及学生时代的我。十八周岁参军离家之后,每次回家探亲就像女儿回娘家一样,住上一两天就走了。2005年初,父辈带着老奶奶罗顺英搬出小井之后,我再也没有回村里去过,但那里的大山、古树、小石拱桥、流泉飞瀑及老家的木屋,时常萦绕在我的心中,虽然现在没有人在那里居住了,但那里的历史和人文不能让人遗忘。
相传一户朱氏人家在小井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至今约第十代了,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因地处峡谷,四面环山,最多可居住五六户人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迁居至茶园、后山、高韩、团结等地,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仅剩两户人家在此居住,那就是我的爷爷朱渭芳和大伯朱修槐,他们都是老红军。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因为这里偏僻,利于安全隐蔽,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曾在此驻扎。据长辈说,这里的红军组织是福岭山红军组织的下级,红军的头目是江西弋阳人,当时大家不知道他的真名,称他为“弋阳佬”,当时朱渭芳家里比较富有,红军就驻扎在朱渭芳的家里,朱渭芳曾当过红军的通信员,家里的粮食提供给红军食用,妻子罗顺英帮红军做饭、洗衣、带路或送信。红军有着非常严明的纪律,泄露红军的行动秘密是要被杀头的,因为当时弱小的红军面对的是强大的蒋介石反动集团。就这样,当时的小井人为红军的发展壮大在谨小慎微地努力着。红军转移后,朱渭芳等被当局以通融红军的罪名被抓去坐牢,一个多月后被其父用银元赎回,有的则被当局给杀害了。
后来,朱渭芳与朱修槐一直定居在小井,生儿育女,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直至解放后,人丁兴旺,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井主要有两大户人家组成,人口有26人。
小井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特殊的山水滋养着这里的人,使他们健康长寿。朱渭芳与朱修槐都活到了八十多岁才去世,罗顺英至今101周岁了,身体依然硬朗。每年的重阳节,县领导都要来看望慰问老红军罗顺英老奶奶。
上世纪四十年代,爷爷朱渭芳因我父亲朱修全生病,慢慢学会了利用中药看病,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郎中。自我懂事时,就知道爷爷很会看病,很多农村的小孩子感冒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发展成肺炎,气喘不过来,到处求医未治愈后,抱到我爷爷那里看过后,病马上就好了。他还会看痛风、蛇咬伤和跌打损伤等。我爷爷医德高尚,从来不跟人讲价钱,从不出门主动去找人看病挣钱,都是人们慕名前来,有的拿来鸡蛋,有的拿来面条等感谢他,每次爷爷都婉言谢绝,因此他与奶奶罗顺英的生活一直过得比较殷实。我想乐于助人也是他们长寿的原因之一吧!
我想,我们是老红军的后代,要把老红军的精神在新的时代传承下去。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朱德贵
编辑:
宋建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