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革命老区文化
2009年11月5日 17:04
开化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山多林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方志敏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闽浙皖赣根据地浙西的中心。以开化为中心先后发展到江山、常山、遂安、淳安、衢县、寿昌、昌化、于潜、孝丰等毗邻地区,革命活动坚持长达七年之久。这期间,开化共建立了党支部110个,发展党员513人,建立团支部31个,发展团员276人。全县英勇牺牲367人,其中党员58人,红军257人,地下工作者52人。1988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化被确定为“二战”时期革命老根据地县。
1、主要革命活动
1931年3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挺进浙西,奔袭战略要地华埠镇。同年9月,开化第一个支部——张湾油溪口党支部建立,标志着开化革命活动的开端。1932年4月16日,赣东北省委军委会主席邵式平、军长周建屏率红十军五千人,再次东进攻占华埠,为开化一区苏维埃的建立开创了局面。
1933年6月,中共开化特区委建立。同年9月,区游击队配合红十军两千多人,由军长王如痴率领,于17日拂晓首次攻占开化县城。
1935年1月,方志敏、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转战折经开化时,由北向南纵贯整个县境,途经9个乡镇,并在大龙山、徐家村与敌进行了激战。同年5月中旬,开婺休中心县委在长虹乡库坑建立,后转移至何田乡福岭山,归闽浙赣省委和化婺德特委领导。
1936年7月初,皖浙赣独立团由中共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率领,从皖南抵达何田福岭山、柴家一带,与邱老金、宋泉清部队会合,于8日凌晨再次攻克开化县城。同年8月13日,开婺休中心县委改为浙皖特委,并建立浙皖军分区。开化县委也于同月在福岭山成立,同时建立县苏维埃政府与浙赣独立营。
1938年春,陈毅率领的新四军一支队,经华埠过开化,原库坑区委书记邹奎圣等20多名红军战士及皖浙赣独立团余部,跟随陈毅奔赴皖南抗日前线,为民族的生存和人民的解放继续战斗。
华埠镇位于浙皖赣三省相接地的交通线上,是马金溪、池淮港、龙山港、马尪港的会合处,水陆交通方便,素有“四溪碧水入钱塘,山桥青石达赣皖”之说。“二战”时期,江西苏区先后开辟了由华埠经白沙关至德兴和由华埠经桐村至玉山的两条红色贸易线。华埠成了苏区贸易窗口,仅向苏区运送的食盐就有几百担。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华埠镇及沿线人民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49年3月,郑士魁、丁慈、许世乾等城工部党员在菖蒲夏川建立了开化游击队。不久,闽浙赣区党委(省委)城市工作部在江山县召开会议,宣布建立中共常开支部。开化的党组织和游击队在开展统战策反,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迎接开化解放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革命旧址
中共浙皖特委旧址。位于何田乡柴家村福岭山。1936年8月13日,开(化)婺(源)休(宁)中心县委改为浙皖特委。旧址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座西朝东,徽派风格,总面积约90平方米。大门左侧门框墙上至今还留有当年红军标语的落款“红军政宣”墨迹。
中共开婺休中心县委旧址。位于长虹乡库坑村。1935年5月中旬在库坑村成立开(化)婺(源)休(宁)中心县委,后移至何田福岭山。由于形势所迫,7月底,中共闽浙赣省委秘密机关在库坑建立,历时5个月。旧址为二层结构建筑,座北朝南,总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
中共油溪口支部旧址。位于张湾乡油溪口村。1931年9月,开化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开化油溪口支部成立,傅家富任支部书记,支部隶属德兴县委领导。当年支部开展活动的房基尚存,平面约110平方米。
3、革命纪念物
开化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92年4月建成,座落在县城玉屏公园北侧山坡上,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纪念碑由碑坛、碑座和碑体三部分组成。碑坛为正七棱柱,碑座为两叠曲面三棱柱,表示开化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浙皖赣三省七县的中心。碑体高19.49米,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诞生。碑体正面镌刻着原中顾委委员、江西省委书记、省长方志纯亲笔题写的碑名“开化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座后面是县委、县政府敬立的碑文。
何田烈士纪念碑。位于何田乡中学内,1967年8月间,何田乡政府和当地群众为纪念二战时牺牲的七位红军战士而建,碑后为烈士墓。墓与碑用砖砌筑,外粉刷沙灰。碑身底座平面呈品字形,碑正中自上而下阳文隶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两边各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诗句。
烈士墓。位于霞山乡政府院子后,由四座小墓呈一字形排列,用青石板、石条、鹅卵石砌筑。总阔5.65米,高3.30米。墓中分别埋着1949年—1951年间为革命光荣牺牲的10位烈士。
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华埠镇孔埠桥头。1938年7月为纪念“七·七”事变一周年而立,并建“七·七”亭一座。碑青石质无首座。高1.75米,宽0.9米,厚0.055米。碑阳刻“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九字,碑阴刻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额。亭曾毁,1985年重建。
4、革命英烈
赵礼生(1907—1937)。江西省贵溪县白田乡老屋赵家村人。民国18年(1929)投身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夏任开婺休中心县委书记,1936年4月当选为皖浙赣省委委员,8月任浙皖特委书记并兼任开化县委书记、县苏维埃主席。1937年10月被捕,冬至前后遇害于县城东郊。
邱老金(1894—1937)。长虹乡昔树林村后山人,1934年春,自发组织起农民武装。1935年4月,由赵礼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5月,任开婺休中心县委常委和游击队长,次年8月任浙皖特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兼独立营营长。1937年6月为保护村民,落入敌手,后越狱出逃,途经中村乡石灰岭,又不幸被捕,12月7日,被害于县城东郊河滩。
张观喜(1897—1934)。张湾乡塘林村人。1931年参加革命,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张家湾支部书记。1933年8月20日,出席闽浙赣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为主席团成员。次年6月,因叛徒出卖,在德兴县傅家村一茅棚内惨遭杀害。
余云凤(1917—1936)。何田乡何家村人,1935年2月参加开婺休中心县委地方工作。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第一区妇女主任。次年8月负责开化县苏维埃政府妇女工作,9月下旬,不幸被捕。10月被害,年仅19岁。
傅家富(1903—1949)。张湾乡油溪口人。1931年春参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开化县第一个党支部——油溪口支部书记。1933年3月23日,出席闽浙赣省苏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并当选省苏执行委员。1935年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定居江西省德兴县李宅。1949年4月病故。
程石根(1894—1984)。杨林镇下庄店前村人。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下旬担任开化一区苏维埃主席。同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春,因战事失利部队被冲散,程独身一人隐姓埋名,落脚在桐村镇黄柏坑做长工。1936年冬,国民党大举清乡,被指控为“赤色嫌疑分子”而入狱,惨遭酷刑,但不露真情,后释放。从此,以油漆业为生,直至逝世。
张春娜(1908—1948)。开化县霞山乡石川村人。1934年春从江西苏区回乡组建农民游击队,任游击队队长。1935年春,会集失散红军刘智先部,壮大游击队武装,同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中共休宁县委成立,任军事部长。同年7月8日,率休宁县游击队配合红军独立团攻克开化县城。年底,由于国民党军“清剿”,所率游击队被打散,后隐姓埋名流落休宁小号,1948年病逝。
来源:
作者:
编辑:
余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