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人员进出车间都要在净化室里进行消毒和除尘
|
|
“反哺母亲河 推进一个欠发达县“特别报道
两硅产业(单晶硅、有机硅),是近年在开化跃然而出的高科技产业。
上周三,快报对其中的单晶硅进行了报道。来自中国半导体协会、国家硅产业重点研究室的专家,以及一些风险投资行业的专家,对开化单晶硅产业所汇聚的“财富故事会”以及发展的瓶颈问题很感兴趣,纷纷对开化硅产业的走向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开化硅产业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有机硅。
通讯员 张国友
记 者 金立鹏
摄 影 韩 丹
魏涛站在开化城南的一处小山包上,他的面前,是开化目前最大的企业之一——合成材料有限公司。这是由上市公司新安化工控股的一家公司,主要产品是有机硅。
这是一种先进的化学材料,广泛地用于建筑、油漆、纺织、医药等生产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石油副产品的替代品,有“工业味精”之称。
魏涛脚下的某块地方,30年前是开化第一家工业企业——开化农机厂的所在地,除了生产各种农具,这里的某些车间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也曾经炼过钢铁。
魏涛1990年进入合成材料有限公司,2006年担任公司总经理。对于这家企业1990年之前的10多年,更多的时候魏涛是从公司最老的员工那里听到一些故事。比如说30年前,开化农机厂一个炼钢的车间,如何分离了出来,又如何选择了30年以后会成为热门产业的有机硅作为自己的产品。
但对于1990年以后的故事,魏涛是熟悉的,他见证了九十年代开化硅厂的亏损状态,到2007年合成材料的产值3.45亿。他同时也见证了开化有机硅企业从1家,变成21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
一个农机厂车间
创造的奇迹
这是30年前的一个场景。
开化农机厂的一个车间。不久前,他们被命令从工厂分离出来,寻找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可能性。
在这之前,他们曾经试图转产钢铁,但没有成功。不久后,产品的方向被定了下来:生产金属硅(有机硅、单晶硅的上游原料)。虽然没有多少人听说过金属硅这个词,但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开化什么最多,不就是石头嘛。
当时送去检测的石头表明,开化石英石储量非常丰富,而且品质高,纯度达到98%以上。
这个车间慢慢发展成了后来的开化硅厂。
不管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有资料记载,大约四年之后,开化硅厂生产的红星牌金属硅已经成为全国免检产品,作为补偿贸易出口丹麦、日本。
开化生产金属硅最早的成功也许和原料有关,但最初的失败同样和原料有关。
金属硅的生产过程,是高能耗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受制于电价上涨,开化硅厂出现严重亏损。又一次转型摆在面前。
1994年,通过和吉林吉化以及新安化工的合作,开化硅厂正式转产有机硅。
开化在国内
有话语权的产业
1994年,魏涛已经在这个企业工作了4年,担任生产部经理。
企业的势头非常不错,但一种重要原料的来源令魏涛非常头痛。这种原料的名称叫氯甲烷,当时基本上是从巨化集团采购的,成本很高而且供应不足。
新安江和开化毗邻。就在不到200公里之外,新安化工董事长王伟也正在为这种名叫氯甲烷的东西烦恼。他们在生产一种名为草甘膦的产品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含氯甲烷废气。
当魏涛和王伟的烦恼碰到一起,就成了幸福的烦恼。
1998年,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并进行资产重组,新安化工收购了96%以上股份。从1998年到2002年,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有机硅年产量从7000吨扩大到2万吨。
背靠了大树的合成材料,也就此拥有了强大的研发能力,有机硅的关键技术接近世界最好水平。
再回过头来说说金属硅。1994年转产有机硅后,作为有机硅原材料的金属硅的生产一直没有停顿下来。2000年10月,元通硅业在原开化硅厂金属硅分厂的基础上成立,吴启寿带着50多名员工承担起了为合成材料提供原材料的使命。
但烧炉工出身的吴启寿,使命很“简单”,解决企业不断扩张所带来的原材料及能源要素的瓶颈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高能耗。元通硅业想了一个“简单”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2004年,元通硅业果断投资在四川建立了年产1.5万吨硅块的生产基地。2006年,利用邻近的俄罗斯低廉的电力资源,又在黑龙江的黑河建立了新的原材料基地。
2007年,元通硅业年销售收入达到了5.5亿元,是2000年的9倍,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金属硅生产企业。
这是经常被开化县政府提及的两个企业,“因为他们,在有机硅领域,开化在全国是拥有话语权的。”
还是人才和技术
就在元通硅业大肆投资原材料基地的2006年,胡文江和成都中蓝化工研究院合作的一个有机硅项目试验取得成功。
据胡说,新项目投入生产后,企业年产值可望增加4000万元。胡文江给自己的企业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胡涂硅。
不过胡文江并不糊涂,2003年以前,刚创办的胡涂硅只是一家年产值100万元的小企业,但那一年,公司投入的研发经费达到了50万元。
“有机硅产品更新换代快,一个产品不可能长时间占据市场很高的份额。”胡文江说,3年前厂里主打的某个产品,去年就被淘汰了。
技术是制约开化有机硅的最大因素。
我国有机硅工业起步较晚,从事有机硅材料研究的科研院所高校不多,生产企业在国内仅200余家,国内技术的横向交流渠道不畅,共享度低,加之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国内企业普遍缺乏有机硅技术。
跟胡文江一样,在不到10年时间内,开化的有机硅企业已经增加到21家。但真正上规模的不多,机关干部出身的陆杰星,1995年下海创办纸箱厂,2006年创办有机硅企业,但他同时保留了前面的纸箱厂,“这个产业是有门槛的,也是有风险的。”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