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开化支站    总站·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图片 | 数字报纸 | 浙江网视 | 民生帮帮帮
           ·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 页   时政要闻   图片新闻   天下新闻   公告公示   天南地北开化人   平安开化
 专 题   综合新闻   电视新闻   生活资讯   图说开化   县外媒体看开化   人文开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 题 > 都市快报“反哺钱江源”系列活动

 

2008-01-15 开化的绿色农业背后的故事

2008年1月15日 14:16

开化的绿色农业背后有着怎样的产品故事和人的故事
本周末的展销会上,我们每买一样东西
其实就是在反哺
2008-01-15
 
  “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特别报道——反哺母亲河,帮助一个欠发达县

  2007年4月初,快报反哺母亲河系列报道刊发前两个月,开化县齐溪镇大龙山村村民张全义从自家后山的茶园中背回了最后一筐春茶。

  在距张全义家的茶园不远处有一个水潭,当地人叫做龙顶潭。出产最顶级的开化龙顶茶的茶树,就长在龙顶潭附近。关于这个潭和龙顶茶之间的传说,或者龙顶茶到底好在哪里,张全义能讲得出来的并不多。他关心的是从每天两班次的中巴车上下来的茶叶老板开出的新茶价格,低了或者高了。这直接关系到四口之家一年的收入。

  在开化许多政府官员的名片背后,都印有三个与当地农产品相关的称号,分别是龙顶茶之乡、金针菇之乡、黑木耳之乡。生态农业,对这个历史上曾经经过痛苦挣扎,最终抛弃“工业立县”而走上生态立县道路的欠发达县来说,已经成了一条重要道路。

  记 者 金立鹏

  张全义一年到头最关心的

  就是新茶价格低了还是高了

  45岁的张全义20年前还是个石匠。

  从大龙山村到山脚有一条路,现在是水泥路。张全义年轻的那会儿还是泥路。村里人想出山,要从日出爬到正午,于是年年修路。修路要放炮,张全义就去做了石匠。

  本来做石匠是个不错的活计。从大龙山下来的路修好了,山脚下的公路又开始修。没承想一次放炮,张全义躲得不及时,被碎石头击中了脚后跟,落下了残疾。这大概是十五年前的事。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张全义他们村里的人纷纷开始从那条修好的路出去打工,和这个县的绝大部分劳动力一样。

  张全义出不去,但赚不到外面的钱就养不活家里的老小,于是承包了家附近的一个茶园。那个时候茶叶不值钱,也就是几分钱一斤的青茶,10多亩茶园,一年的收入大概500块钱。那一年,张全义记得很清楚,1992年。

  1992年是开化龙顶茶历史上的一个好年份,那一年,开化龙顶茶获中国首届农博会金质奖。

  张全义不知道什么金质奖。跟现在一样,他关心的是老板能花多少钱收购他的茶叶。开化龙顶蝉联中国国际农博会金奖已经是在2001年了,张全义是听一个山外的客商告诉他的。他记得不是很清楚,但他记清楚了那一年的茶叶收入,整整2万块钱。

  其实张全义并不知道,在2001年,就在开化苏庄镇,400亩茶园的拍卖价格比10年以前提高了10倍。另一条信息是,一位义乌的老板向开化县开价1亿,就为了买开化龙顶这个品牌。

  2006年,张全义年收入已经超过了5万元。就在这一年,开化茶园面积已经达到了10万亩,户均1亩。每年产量户均25公斤,收入达到3000元。

  还是在这一年,开化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667元。也就是说,这相当于一个三口之家近1/3的收入。

  一个被金针菇改变的村庄

  20年前,开化县华埠镇溪上村一年净收入究竟有多少已经无从考证,但20年后,150户人家的溪上村每年单是金针菇带给他们的收入就达到120万元以上。

  溪上村,早已是家家户户奔小康。

  这个村的发迹和一个名叫江普良的人有关。据记载,江普良,是开化县菇农闯进大中城市种销鲜菇的第一人。

  上世纪80年代,开化部分地方开始栽培食用菌。也就在那一年,江普良从开化县农科所买回了3000袋金针菇,回家做起了发家致富的梦。

  那个时候,开化的邻县常山有一些小罐头厂,一些脑子活络的小商人向江普良这样的菇农收购鲜菇,然后通过关系倒手卖给罐头厂。因为销路单一,那些小商人常常向江普良们压价,收购价仅有八毛一公斤,高的时候也卖到过1.2元。

  到了年底,江普良掐指一算,亏了1000元。

  过完一个郁闷的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江普良到杭州弟弟家做客,临走时从菇棚里挑出了20斤鲜菇,“卖得掉就做,卖不掉就留杭州打工算了。”正月十六一大早,江普良在弟弟家附近的机神新村摆开了摊子。

  “这个金针菇蛮好,卖给我吧!”江普良抬头看看菜贩子,“你出多少价格?”

  “今天是十六了,要是元宵节的话我可以给你五块一斤。”

  这真是冰天雪地来了个送暖炉的,江普良强忍着笑把菜贩子带到住的地方,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把剩下的金针菇全卖了,握着70多块钱,江普良心里乐了好几天。

  也难怪,当时从杭州到溪上的车费只要9块多,70多块钱在开化可以买上两担大米。

  既然杭州有那么好的市场,为什么要在开化看人家脸色?

  没有本钱,就跟人家合作。1989年秋,江普良和人合作种了15000袋金针菇,到了春节前后培养出鲜菇6500多公斤,全部批发给机神新村附近的菜贩子,二月份一回开化,江普良乐得把还没来得及清点的现金用秤一称,足足三斤六两!

  江普良分了一斤八两,回家跟老婆关上门来细细清点,8000多元!

  财运到了靠关门是关不住的。当年,溪上村就有4户外出种菇,到了第二年开春,都揣着大把大把的现金回了家。从此到全国各地做金针菇生意的溪上人挡也挡不住。

  到2005年,溪上村150户,560口人,有120户做金针菇生意,每户平均种菇2万袋以上,全村仅此一项净收入超过了120万元。

  2006年,江普良把金针菇生意做到了上海,“争取明年从上海开辆小汽车回家。”

  就像我们以前所报道过的那样,在开化34万人口中,有8万外出打工者,由此产生了11052名留守儿童。

  “生态立县,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的概念上,开化要从生态两个字去找发展的道路。”多年以前,当开化确立生态立县战略的时候,当地一位领导就提出了这样的思路。

  江普良和溪上村的故事也许能说明生态农业对于开化农民的重要性。

  这也是快报举办这次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的意义所在。我们多帮开化生态农业做些宣传,社会多帮开化特色农产品谋条出路,也许那里的留守儿童就会少一些,母亲河源头和源尾的差距就会小一些。

 

开化生态农产品好
好在哪里

 
  摄 影 顾 勇

 

 

  先来看组数据:开化森林覆盖率达82%、水体质量列全国前10名、全年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有人说,“这样一个四季分明、温和宜人的地方,种出来的东西能不好吗?”

  再来看看一些具体的产品,看看它们的一些生长故事。

  山茶油——原材料生长于火山灰土层

  开化县苏庄镇,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范围,这里的地质地貌孕育于中生代侏罗纪,距今约2亿年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上多次的火山爆发,留下了深厚的火山灰土层。

  目前还养在深闺的开化山茶油的原材料,就生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山茶油,和西方的橄榄油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木本植物油,营养成分相似,故中国的山茶油素有“东方橄榄油”之称。

  山茶油是苏庄的传统农产品。生产山茶籽的山茶籽树生长缓慢,目前苏庄山茶籽基地里10多米高的山茶籽树,树龄均超过了100年之久。山茶籽初秋开始孕育花蕾,11月初开花,第二年10月底才能采摘,结果周期长,积累营养成分多。

  

  菌菇——得益于当地亚热带季风气候

  作为菌菇之乡,开化显得有些低调。实际上开化部分农村自古就有野生采摘、食用菌菇的传统。早在1929年西湖国际博览会上,开化香菇就获得一等奖,是当时开化县的主要出口产品。

  但开化菌菇业的正式推广却在20世纪80年代,曾相继被命名为“中国金针菇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到2006年,省林业厅调查统计:开化县食用菌产业基地规模、产值位列全省第二位。

  开化食用菌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开化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开化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菌菇培养。由于开化黑木耳品质好,价格高,80%以上为外地客户收购后,经加工再销往国外(主要是美国和东南亚国家),其次是经过包装作为礼品销售。

  

  龙顶茶——背后有许多神奇传说

  龙顶茶的传说在当地流传最广的当数刘伯温“求茶问路”。

  据说朱元璋的军队大战陈友谅,兵败九江,挥师入浙,翻越马金岭,途经大龙山,已是人困马乏。在大龙山,刘伯温向一位老人讨茶喝,没想到茶一入口,顿觉奇香扑鼻,几天来的疲乏一扫而光,于是心生爱意,向老人请教:“老乡,您这茶产在哪里?叫什么雅号啊?”老头不搭理。刘伯温见老人态度冷淡,于是温言说:我们是朱元璋的队伍,来此打搅你了,其实我是浙江青田人啊,和你是同乡……老头见刘伯温很客气,又说是老乡,乡里乡亲的,于是打消了顾虑,与刘伯温攀谈起来。在言谈中,刘伯温才知道,这儿叫大龙山,这茶就采制于大龙山顶,叫“龙顶茶”。老头见刘伯温这么懂茶,也算是个知音了,于是也不要银子,把茶悉数送了刘伯温。

  过了几天,探报传信说朱元璋在浙赣交界的苏庄,命刘赶快带兵前往会合。不几天,刘伯温就来到了苏庄,见了朱元璋的第一件事不是汇报军情,而是献上龙顶茶。朱元璋见刘伯温一反常态,愁中有喜,也就接过龙顶茶,喝了起来,茶一入口,马上明白刘伯温的用意了,原来这几天朱元璋也是人困马乏,喝了龙顶茶顿觉精神倍增,意识到要休整队伍了。

  后来,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建立了明朝,仍念念不忘龙顶茶,要求地方进贡,于是开化龙顶茶就成了贡茶。

  传说虽当不得真,但根据开化县志的相关记载,明朝时开化产的茶叶确实已列为贡品。

  龙顶茶改变了传统的“春茶宝、夏茶草、秋茶没人采”的概念,5年之前开化研制成功的秋龙顶,色、香、味及内在品质均可与春茶媲美。

来源: 都市快报  作者: 金立鹏  编辑: 黄龙


 相关稿件

 

 热点新闻  
1.衢州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2.迅速响应 积极应对 开化多举措阻断疫情传播
3.全力以赴保供应 目前物资储备充足
4.“敲门行动”我先行 核酸检测战疫情
5.浙江有礼,开化有你!3·5学雷锋志愿服务月...
6.2022年开化春茶陆续开采
7.建起“蓝海” 乐享“红利” 开化县统筹推...
8.开化:“后厨直播+食安封签”,保障消费...
9.开化县启动巡河禁渔护水行动
10.横街社区开展 “学雷锋见行动”活动
 图片新闻 > 更多
关于本站 | 本站声明 | 联系本站 | 广告服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9〕22号 浙ICP备0500872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44
中共开化县委宣传部主管 开化传媒集团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开化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0-6521203 举报邮箱:kh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