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源头的“抢亲”风俗
2009年10月30日 12:11
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无论是国内国外,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一般都是白天或傍晚举行婚礼。但浙西有这样一个地方,新娘出嫁在半夜,天亮之前办婚礼。
钱江源头的“抢亲”风俗
“新娘半夜出嫁,新郎天亮成亲。”在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县齐溪镇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道独特的婚嫁习俗,让人十分称奇。日前,笔者专程前去采访了这种被山外人称之为“抢亲”的当地乡间风俗。
走进村里,随口问大妈大婶是如何结婚的,她们都笑呵呵地告诉我:“半夜出娘家,背着进婆家,天亮就成亲。”在74岁的老支书汪培兴的家里,老人向我介绍了这婚俗的来历。
当地一般男方到了结婚的年龄,经双方自由恋爱,看中谁家的姑娘后就去求婚,女方答应后,然后选定结婚的日子,但女方出嫁的时辰必须是半夜,一般是寅时前出门,成亲的时辰必须是天亮前,大多在卯时进门成亲。
正式结婚时,迎亲、接亲、成亲的规矩程序很多,而且与其他地方不一样,一定要分两天才能实施。女方出嫁的前一天白天,男方一般要派出两批人,一批是运嫁妆的,一批是接亲的。那天,女方各种嫁妆摆在堂前,男方接单时须给女方的有关贵宾送红包后,嫁妆才可放到女主家门口。一般到中午,女方摆了酒席宴请后,男方就可将嫁妆先行接回家。第二批是男方接亲的人。一般派四个人或六个人,都是新郎的至亲加上一个能言善辩又颇有威望的称为“礼生”的人。这些人来接亲,都必须自己带着灯笼、火把,天黑时将灯笼点上挂到柱子上,这个灯笼必须亮到第二天天明。
新娘出嫁时十分讲究,晚上要先沐浴,从里到外换上干净的新衣裳,穿上绣花鞋等。此后,新娘就不能下地了,更衣后的新娘梳妆打扮,把头发向上做成发髻,戴上凤冠或其他头饰。出嫁的时辰快到时,接亲的人会有“催亲”的礼仪,即女方将男方关在门外,让“礼生”讲些彩话,女方会很挑剔男方,一般要争几个回合,意为“越争越发”,直到让女方宾客满意才放接亲的人进来。请新娘从闺房里出来,也要“礼生”催三次之后,新娘才由亲人从房间里抱出来。
这时,堂前八仙桌后的地上先摆上八卦形的竹枝,上面盖上“团笆”,中间放上一把椅子,新娘就站在椅子上,桌子上摆着酒菜,一碗堆尖的大米饭,一碗桂圆汤,一碗荔枝汤,新娘要象征性地吃“上轿饭”,扒一口饭,喝几口汤。
出嫁的时辰到了,新娘便开始“哭嫁”,也称“辞亲”。新娘在父母、兄嫂等长辈面前痛哭,双方依依不舍,情景十分感人。在男方的催促下,新娘盖上红头巾由娘舅背起来,这时接亲方须将自己带来点燃的两支蜡烛与女方家里点着的红蜡烛交换走出门外,因为女方的红蜡烛要拿到男方成亲时用,意为“两头红”。
接亲的四人与送亲的两人打着灯笼,放着炮仗,一路向男方家走去,背新娘的有专门的背带捆住新娘,双脚屈起,利于背的人行走,一人背累了可换另一人背,但新娘子的脚不能落地。到了新郎的家门口,若时辰未到,则不能进门,由男方放条凳子摆在门口让新娘子坐着,一直等到成亲的时辰到时,才放炮仗接亲成婚。
拜堂成亲也有规定,案上摆放着从女方带来的两支燃着的红蜡烛,男方的堂前放着草席,新郎新娘站在草席上,由礼人安排行拜堂之礼,拜完堂后,娘舅捧着有红烛的托盘送新郎新娘入洞房,而且通往洞房的路中以布袋相垫,新郎新娘脚不着地,踩着布袋进入洞房,意为从此“代代相传”。进洞房时鞭炮齐鸣,关上房门,新娘子坐在梳妆台前,由新郎挑开红头盖,在洞房里,男方还预备了花生、红枣、桂圆、荔枝等果子给新娘吃,意为“早生贵子、团团圆圆”。此后,新娘才可以正式下地,出门敬客,男方家里张灯结彩,开摆酒席庆婚喜。
据当地人介绍,这种婚俗已沿袭了数百年。究竟是什么原因新娘要在半夜出嫁,天亮拜堂呢?我问了很多人,答案都不一致。有的人说是为了抢时间,而且若当地有同天结婚的,一般更要赶早,据说谁早,谁的运气就好;有的人认为可能是过去兵荒马乱,晚上新娘出嫁不会遭劫;有的人认为旧社会穷,男方付不起彩礼,女的做不起嫁妆,只好半夜抢亲……
岁月如梭,时代已进入21世纪,当地许多的风俗民情都已改变,可这里此种婚俗却依然如故,足见当地的民风淳朴。今天的钱江源已成为生态旅游胜地,有关部门正在发掘将这一独特的婚俗展现给游客,让游客们在欣赏钱江源头秀丽山水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大山深处淳朴迷人的“抢亲”风俗。
来源:
县政协文史委 县文联
作者:
齐忠伟
编辑:
汪东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