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 香 龙
2009年10月30日 11:59
八月十五迎香龙。
龙是稻草制成的,有两条。菖蒲乡的东坞村一条,隔河的菖蒲村一条,菖蒲村的是公的,我们村的是母的,所以每到开始时,总以公的先行。
制龙的稻草,每户出两把,全村集起来堆在村中祠堂的旧址上。小山一样。另外每户还要出香一扎、纸一刀、爆竹十个。
八月十四的月已是很皎洁的了,天河里无云,星星仿佛洗过似的。大家的心里也很干净,围坐在一起打制草龙。小孩则穿梭奔跑,欢快的喊声回荡在每一个人的心空。
草龙制好了,那龙头果然威武,怒睛虬须,似欲冲天而去。那龙尾也刚猛粗壮。龙身却只是手臂粗的一根草绳。自有妙用。众人抬去村尾的新石场,盘绕在石场的沿上,足有四五十米。第二日,做父亲的忙了。纷纷去山上替读初中、读小学高年级的儿子砍来竹叉。舞龙的成员大部分是男童,取其阳刚。竹叉呈丫字形。
丫字的凹处尚突出半尺长的一截,可以穿入草绳固定。丫字的两边是两根细长的竹枝,各长一米,既可托住龙身,又可有其他妙用。一根竹子只可取一个这种合适的竹叉,一条龙须四十多个。每个叉子之间隔开一米,利于跑动。有时参加的人数多,也可略挤一些。龙头和龙尾则非大人不可把持,年年几个老把式。
竹叉的两根细长的竹枝,用来插小南瓜。小南瓜这时节已经不多,有的也用老茄子。作用是插香。茄子的皮太老,一时不易插进。所以能找到小南瓜的都尽量用小南瓜。龙珠也是一个嫩南瓜,海碗大。到时整条龙的小南瓜上遍插点燃的香,即成“香龙”。竹枝原来纤韧,插上小南瓜,一颤一颤的,十分好看。
家乡习俗,中秋这天,家家都做肉粉。糯米粉里包上肉馅,放在桐叶上一蒸,清香扑鼻,味美无比。我母亲做的尤其好吃。给了不读书的兴标吃了两只,他即欣欣然为我去山上砍了一根竹叉。使我有了第一次迎香龙的经历。
山头悄悄扛起了一轮圆月。新石场周围人声汹涌。不断有探马来报菖蒲村草龙的动向。忽然不远的天空传来了数声爆竹。仿佛一声信号,顿时这边锣鼓铿锵,鞭炮齐鸣,各种呼喊声,指挥声纠缠在夜空里。龙舞起来了!这是一条火的龙,烟的龙,香的龙,希望的龙,多少欢欣喜悦,多少风调雨顺的祈盼在它的矫健的舞动中崩发出来。
孩子们,对他们来说,这真是一项极为有趣有刺激的活动。父亲们就在边上照看着,他们可以尽心地发挥,尽情地吼叫。吼得越响越畅,越畅越快。狂欢的喜气和着烟气弥漫在空中。人们是虔诚的、热烈的。
香龙在新石场上舞了一柱香的功夫。那些燃剩的香头被拔掉,换上新点燃的。一根根地拔,一根根的插。这项活动由父亲们来做。他们要做得干净利落手脚敏捷。锣鼓在催,儿子在催,他们的心慌着呢。
龙进村了。每家每户的门前都要走一走,全部的舞龙人员有多少响就喊多少响,“噢——!”“噢——!”驱掉了邪气,赶走了瘟疫,为明年的五谷、为来年的六畜。
到了村中的祠堂旧址处,须又换一遍香。香一共要换三次。第三次是在小学的操场上。小学在村头,有一棵很大的樟树。这时候,孩子们的心最躁。父亲在插香,儿子却在等待着村干部来发月饼。每人两个。有次发的是两块桂花糖,我给了父亲一块。他很高兴地接过去。后来又给了我。他说我喜欢吃糖,多吃点。
爆竹声此起彼伏,龙要出村了。大人们会一再告诫:“别出声,别掉了香火!”香龙要经过其他村,最后送进水潭里。掉了香火,不吉利。据说以前就有为此械斗的。甚至暗中用了鸟铳盯着,只要有人一不小心落了一个小南瓜,香火还没掉到地上,有只手就会把板机一扣……只是据说,现在不会。
龙送进了水潭。返回村时大家排成一队,不说话,不回头,只有脚步声嚓嚓敲击着这个无比透明清澈的夜。
传说古时有一条黑龙,犯了戒律被囚于此地。由于连年干旱,一心忧民的县令多次祈雨。梦见黑龙相告只需于中秋夜扎一草龙投于河中水深处即可。县令依而行之,确有灵验。
遂有此俗。
来源:
县政协文史委 县文联
作者:
李寂如
编辑:
汪东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