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鱼
2009年10月30日 11:56
我的外婆住在钱江源头一个叫公淤的村庄。这个村庄很特别:它隶属开化县管辖,却在淳安县境内,去该村要穿过两个归属淳安县的行政村。外婆家青山绿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其中最有情趣的,莫过于当地独特的抓鱼方法——“打鱼”。
公淤村前有一条蜿蜒、狭窄、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一年四季清水常流,河床 布满大大小小的石砾。大的像一头头水牛伏在溪水里,小的则像一个个乌龟躲在溪水里,清一色的石斑鱼成群结队穿梭于石砾中。渔网、渔床、渔叉……根本无用武之地。当地人摸索出一条别具一格的抓鱼方法,用铁锤打鱼。公淤村家家备有几个大小不一的铁锤,大的大人用,小的孩子用。铁锤柄是用三片蔑青加叠制成的,很富有弹性。因为小溪里的石班鱼一有动静,就纷纷逃进石砾底下,用两三磅的铁锤在石砾上猛敲几下,石砾下的石斑鱼就被震晕或震死,从岩石下浮出水面。如敲打的是小石块,则掀开石块,翻白的石斑鱼就可一撂而起。以前小溪甲鱼多,如家有来客,临时下溪打鱼添碗菜也来得及。
那时,每年我都渴望早点放暑假。一放暑假,我就到外婆家,跟着一个叫根田的“同年佬”,天天去小溪里“打鱼”。整个暑假基本上是在村前的小溪里度过的。根田拿着铁锤,我腰别渔篓,在布满大大小小石砾的小溪里蹒跚而行。根田在前面敲打石头,我在后面撂鱼捡鱼。有时,一锤敲在一块石头上,就可撂起四五条半筷长的红腹、青腹石斑鱼。小溪的每块石头上都留下多处被人敲打过的痕迹。
从村口下溪,一直敲打到村尾,渔篓就装得满满的。上岸后,根田从中拿出一两碗鲜鱼分给我,算是我的劳动所得。晚饭,外婆就用石斑鱼给我“打牙祭”。多下的石斑鱼烘成鱼干,当作“战利品”让我带回家。一个暑假下来,爸妈都说我变成“非洲人”了。
如今,河床上泥沙堆积,石砾淹没,前几年,到舅舅家拜年,小溪里已难以见到小鱼了。今年去公淤村,村边原来种玉米、大豆的山坡地已是“退耕还林”了。村民也都知道县里已确立“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开始重点保护钱江源生态环境。我想,我们的下一代重温父辈“打鱼”趣,为时不远了。
来源:
县政协文史委 县文联
作者:
余国梁
编辑:
汪东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