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灵秀育贤臣
2009年10月30日 09:52
开化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纯朴,崇尚教化。历史上英才辈出,仅明清两代载誉史册的清官廉吏就有徐文溥、方棠陵、方元启、戴敦元等。读史阅志之余,遂将他们的生平事迹汇集成文,以飨读者。
刚正不阿徐文溥
徐文溥(1480-1525),字可大,号梦渔,开化县芹阳镇(今城关镇)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南京礼科给事中。
九年(1514),南昌宁王朱宸濠请复护卫屯田职。文溥上疏历数宁王勾结刘瑾,结党营私,以招护卫为名,行篡权乱国之实,及“剥削商民,挟制官吏,招诱无赖,广行劫掠,致舟航断绝,邑里萧条,万民莫不切齿”等罪。严肃指出:“及今止之犹恐不逮,顾可纵之加恣,岂非假翼于虎乎?”请求朝廷“裁以大义,勿徇私情,罪其献谋之人,逐彼侦事之使。”时,朱宸濠位重势大,朝中不少大臣暗中皆与其往来,多半乃其亲信。文溥此疏一上,百官惊震,“人咸危之”,尤其一些正直官员,均为文溥当心。幸好武宗只责文溥“妄言而己”。因皇帝心中清楚,文溥弹劾之事非假,只是不敢立即加罪宁王而己。十四年(1519)四月复偕同官历陈“灾异十二事”言:“知之维艰,行之维艰。陛下诚能经延讲学,早朝勤政;布宽恤以安人心,躬献享以重宗庙;孝养慈闱,敬事苍昊;舍豹房而居大内,远嬖幸而近儒臣;禁中不为贸易,皇店不以罔财;还边兵於故伍,斥番僧于外寺;仃诸路之织造,罢不急之土木;“汰仓局门户之内官,禁水陆舟车之进奉;出留中奏牍以达下情,省传奉宂员以慎名器。”若以上均能做到,而不能转祸为福者,未之有也”。恳劝武宗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时,武宗偏信太监崔瑶、史宣等,诬陷,关押一批忠义大臣,文溥再次上疏力谏:“朝延刑威所及,乃在阉侍一言。旗校绎络于道途,缙绅骈首于狴犴。远近震骇,上下屏气。向一瑾乱于政内,今数瑾纵横于外,乞并下堂法司,且追治瑶等诬罔罪。”指出太监专权是刘瑾的再现。如不澄清事实,惩治诬告者,朝纲必乱。然,武宗偏信谗言,置若罔闻。文溥愤而托病回乡,隐居梧山读书著述。他在《述怀》七律诗中这样写道:“拂袖东归空复忙,无端惆怅别睢阳。蛇行不觉谋身拙,鹰击翻知为国伤。思切高山天正远,病依孤馆日偏长。关西故旧如相问,为报沧州理钓航。”真可谓“赤心一片无人晓,空怀壮志对夕阳。”是年,应江山县令吴仲之请,纂修《江山县志》。
嘉靖元年(1522)世宗即位,群臣举荐,任河南参议。上《新政四要》、《地方四事》二疏,求革旧鼎新。未几,改官福建,不久任广东副使。广东湖田争讼甚多,文溥撰《后湖七弊》请订立律令,以利遵循。因多涉权贵,恐贻母忧,遂引疾归,行至玉山病逝。
文溥犯而不欺,直而不过,最难者则敢发宁王之奸,宦党之谋。为官数十年,清廉节操,死后囊无宿储。著有《燕程集》、《留都拾遗》、《南巡稿》、《东巡稿》、《梧山集》、《奏议》等。书,留传于世。
铁面巡按吾绅
吾绅(1381-1441),字叔缙,号纳斋。自小聪颖,经书过目不忘。明·建文四年(1402),考中举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及第。是岁,廷策进士四百七十人,被选优秀者二十九人为翰林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唯绅年龄最小,且质伟才硕,博览群书,为文立论鲜明,言辞激励,滔滔然无所凝滞,深博皇帝朱棣的称赞。被任命参与修撰《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及《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同事者四十余人,撰辑之功,吾绅居多。九年(1411),成祖改绅为刑部主事,在职期间,理案有方,治狱有声,声誉甚隆。十六年(1418),再迁本部郎中,因政学兼优,次年超拜礼部右侍郎。诏书初下,成祖对礼部尚书吕震说:“绅出自翰林,此朕昔所造,就今日得人用,可佐卿礼矣。”时,不少同僚好友前来庆贺,至其家,却一室萧然,了无供具,众客望之一笑而起。而成祖对其却十分器器重,经常于便殿召见试文论经,绅落纸如云,朗朗不跲,较诸同列者获赏独胜。十七年,因奏对不合圣意,为吕震所排挤,放任广东参政,在赴任途中,路经武汉登黄鹤楼吟诗云:“高楼遥瞰大江头,词客重临忆旧游。黄鹤已随仙驭白,云远长伴楚天秋,巴山树色千年在,汉水波声日夜流,不必凭栏重回首,且将樽酒漫消愁。”借景寓意,以酒消愁,流露出自己的失意和淡淡的不满情怀。到任后立志图治,体察民情。审理案件,惩治贪官,致使广东吏肃民安,百姓有口皆碑。一日,明成祖视朝,忽然想起吾绅,曰:“朕目中久不见长篇秀才。”遂命吏部下诏速召绅回京。诏至广东,绅即打点行装乘车欲行,百姓闻之纷纷拦道,攀车卧辙,极力恳留。
宣德四年(1429),复官南京礼部侍郎,未几,母病逝世。丁内艰,勅使御祭。故里服阕期间,吾绅专程祭扫了好友,刚直敢言,因得罪权臣,被陷赐死的兵部给事中、同邑人虞京,并题写七律一首:“荏苒百年驚梦短,殷勤此日奠芳樽。荒原寂寂明斜日,古木潇潇起暮云。收涙忍流沾宿草,盟心不负缔新婚。世间多少延陵剑,殁后谁能挂故坟。”表露了人生苦短,朋友情长的深深思念之情。九年(1434)复起,改刑部侍郎,奉命考察两广、福建等地官员政绩。其故友时任福建参议,利用职权,贪赃枉法。绅深入查访,掌握罪证后,依法严惩,同时撤职查办的官员三人,百姓拍手叫好,称其为“铁面巡按”。
绅与同邑华埠人、官居卫王府左长史的金实友善,同参与《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的编撰工作,相互均有诗书往来,《送金长史还朝》就是其中一首:“相逢未尽旧交游,握手临岐欲别难,鸿雁夕阳那忍听,黄花晚节若为香。西风匹马离情远,明月孤舟客梦寒。魏阙每怀朝夕念,几回矫首五云端。”展示了俩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正统二年(1437)朝廷封赠其三代,均为通议大夫,祖妣、母及妻为淑人,五年(1440)复任礼部侍郎,六年秋,奉命主祀孔子,未及完成不幸病逝。
吾绅累官四十年,历事四朝,无禄寸土之增,秉心廉正,奉职弗谕,清强有执,淡泊名利。卒后清贫如洗,则藉诸僚友以殓葬。朝廷特遣礼部郎中陈璞谕祭,祭酒陈敬宗作墓字,铭曰:“伟硕博达,介直刚正。不屈于欲,心洁以莹……”绅平生所作诗文甚富,著有《鸣和集》和《唐诗集》传世。
以民为本方棠陵
方豪(1482-1530),字思道,号棠陵,开化县金村乡金路人。自幼豪迈卓异,四岁即能联句,且对答如流,有神童之称。年十六从名儒文山先生吾冔学,视为天才。正如其好友吾谨在《方崑山像赞并予》中所写:“思道抱奇气,疏节侃侃多正议,听者辄毛骨悚然。志欲效古丈夫,树声业于宇宙,而才且是为之用。弱冠为文,辞捷若宿构,或仓促索其数千言,咸立应之,不加点缀而华彩烂然。”明正德二年(1507)获乡贡第一,三年举进士,赐同进士出身。五年八月(1510)任崑山(今属江苏省)知县。时,崑山方阽于海潦,频发大水,洪涝为灾,田地荒芜,百姓无以为生。草根树皮,采掘殆尽。“徙死迁之者每以万计”,一时之间,饿殍蔽道,枯骨填河。而朝廷不顾百姓死活,官逼欠赋,致使百姓卖儿鬻女。方嚎目睹惨状,心中悲愤,一面相视疏决,实地勘查,组织民力筑堤抗洪,一面设方赈贷,并不计个人安危,秉笔直陈《乞蠲逋负疏》,历愤惨情状,云:“臣每一陆行,饿殍塞路,每一水泛,枯骨塞河,触目伤心……。谓昆山三尽;上户财尽,中户逃尽,下户死尽,殆非虚也。”并严正指出:“夫钱粮,国之用矣;民,国之本也,臣岂不知国用之当足。国用不足,犹有可为;国本一伤,恐不可复救也!”理正词切。朝廷派员查勘,减免田赋,水灾得到了治理,使昆山的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十一年,方豪补沙河知县,十三年(1518)八月,升刑部湖广清吏司主事。该司乃明代刑部十三司之一,掌湖广省之刑名狱案。豪断狱清明,所至之地,称誉有声。对其文才和政才,吾谨赞之云:“天地灵粹之气,得之者或寡,而君独身萃之,故发而为刚火,蕴而为精微,挺挺之节,皎皎之姿,文足来一时之望地,而政足为百里之师,皆气之粹然者为之资也。卒能含光匿耀,收英敛奇,弗以有涯之生,而逐无涯之知,则古人所谓成人者,君殆其庶几乎。”
时,武宗皇帝好大喜功,不断统兵巡察。十四年二月,武宗决定南巡,方豪时任刑部主事,作为属官,也参与上疏谏阻皇帝南巡之事,这下可惹脑了武宗,凡联名上书的一百余名官员,在午门被罚跪五日,有数十人被下了锦衣卫狱,甚至有的被廷仗致死。方豪因受仗伤重几死,为疗伤,创卧于刑部湖广司之东笼鹤亭近两月,每倚窗望槐,百感交集,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叹,遂写下《见树窗记》借物托讽,曲表胸臆。云:“……一树也,枯荣稍异,忧乐顿殊,霜雪之催,诚不若雨露之养也。夫霜雪雨露,天之用也,大德四生,岂甘摧折。……夫摧折固予职也。念兹树之可悦,充予心之良好,法天之用,必于其不得已,而每谨其所可已,恻怛兹爱之意,常行乎其间……”
被罢归故里时,路经常山又写下《草萍驿会徐伯和》一诗:“当年行役下瑶京,长忆河桥步月明,人妒浮名传已死,君从大难得重生。相看各喜容颜好,一笑还将宠辱轻。古驿寒霄灯为盛,仆夫亦识故人情。”深感宦海的风险,庆幸劫后余生,更珍惜故人的情谊。
方豪回到开化金村后,隐居于毛坞,饮酒、赋诗、会友以山水渔钓为乐,留下不少佳作,其间辑成《棠陵集》八卷,前六卷为文,后二卷为诗。
嘉靖元年(1522)世宗登皇帝位,方豪被召回京师,复任刑部主事,赐金,加俸一级,后奉命赴山东处理积案。到任后,阅案卷,兴调查,酌刑罚,昭冤狱,夙兴夜寐,不辞辛劳,数月积案尽清。三年,任湖广佥事。四年,升福建提刑按察副使。六年(1527)年仅四十五岁的方豪,上疏乞归,获准告老还乡,时心如羁鸟归林,池鱼入渊。途中赋:《归舟梦故山花发田家叩门借瓮贮酒》诗云:“才断人间念,归舟梦已清。忽传村酒熟,况值野 花明。借瓮应相馈,敲门总不惊。披衣忙起问,江月正鸡鸣。”
方豪生性率真磊落,在《清献告天图》一诗中这样写道:“吾邦赵清献,每事必告天。百年多少事,事事何能宣。吾心自有之,曷不往告焉。既省素袍笏,亦免烧篆烟。天亦厌烦聒,人自多牵缠。或者止一史,众遂附以传。焉有圣贤徒,此理犹未研?尽信不如无,其然岂其然。”直抒自己对“每事必告天”的看法,反映他旷达不羁的性格。方豪返归故里后,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赋诗抒怀,片刻即成。据县志记载开化不少地方留有他的诗文真跡。明理学家王阳明对其甚为器重,曾赠诗云“方子岩廊器,兼负云霞姿。每逢泉石处,必刻棠陵诗。”生平著作甚多,其中《棠陵集》、《断碑集》收入《四库全书》。
爱民如子方元启
方元启(1615-1678),字运开,号竹友,开化县黄谷乡方田人。自小聪颖过人,且勤奋苦读。其父方一秦,字思大,为明末开化邑庠生。虽家道中落,为培养儿子,不遗余力,不惜重金送元启赴杭州求学。元启深知老父寄希望于己,至杭城后,日夜苦读,竟一年之久,未上枕席。待一秦赴杭探望儿子,方知此情,心疼不已。元启则以诗相答:“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天涯到处有青山。”以示自己立志苦读成才的勇气和毅力。毛泽东少年时曾引用此诗,并稍作修改来表达自己外出求学追求真理之决心。
清·顺治丁酉(1657)方元启高中举人,四年后,辛丑年(1611)赴京会试、殿试,中马世俊榜,列三甲一百四十四名进士。被授直隶大名府南乐(今属河南省)知县。时,该县盗寇猖獗、豪强横行、社会混乱、百业凋零、百姓逃亡者甚众。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元启并不气馁。他将筑城建学,作为治理南乐之首要:一面组织力量修复破损城垣,以防盗侵扰,另一方面兴办学宫,恢复教育,整治社会秩序。时,南乐有贩盐土豪名尚宣者,拒不纳税,因与人有口角之争,遂屡次向都察院分巡道诬控,陷害二十余人入狱。上司提审,元启深明案情,坚不解送,并多次请示销去诬案。终经查实,严惩尚宣。另有李文秀,因为父复仇一案身系囹圄,方元启在复审时,发现案情不清,疑点重重,百姓也为之鸣冤,遂深入调查,反复呈文竟达十三次,终于澄清事实真相,为李秀文平反昭雪。这一剪暴安良之举,很快赢得了民心。因方元启在办理案件时,尊重事实,凡不符律法之行为,无论官有多大,均敢据理力争,不惜顶撞上司,博得一个“拗南乐”之称。
南乐因屡遭盗匪蹂躏,百姓逃亡甚多,据《南乐县志》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南乐人口为4.26万人,至明末增至47229人,到清·顺治元年(1644),南乐人口减少到31537人,造成大量田地荒芜。然田赋未减,留在当地百姓,不堪重负也纷纷逃亡。元启编审户口时,亲眼目睹此状,深知若不抓紧解决,必定遗害无穷,遂上疏免除流民丁壮税银六百九十余两,同时,多方招回流亡乡民,赐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开辟荒地,发展生产。若逢灾年,元启还设厂施粥“复建义仓,捐谷千担”供民周转度荒。历七年苦心经营,终使辖境粮食丰产,全县人口也很快增加到一万六千余户。
方元启在任期间“治尚清简,政声洋溢”,当时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南乐南乐,公来始乐。出作而乐,入息而乐。公乐民乐,民乐公乐。”以示百姓感激之情。因政绩卓著,朝廷敕命嘉奖曰:“直隶大名府南乐知县方元启,职任牧民,才堪良吏,清廉克彰,乎庶事慈惠,允著于当官庆典。适逢新编宜沛,兹以覃恩,授为文林郎……”并特荐授户部福建司主事,兼管直隶钱粮。
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耿金忠等三藩作乱。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人。”为保证平息叛乱,保国安民之战的胜利,方元启日夜辛劳,办理军需,励精图治,被大司农梁公视为左右手。康熙皇帝也嘉其“行纯金玉,学富珠玑。”然,终因积劳成疾。十七年(1678),元启奉皇命,典试河南,抱病入围,日喝薄粥一盂,仍坚持天天详阅试卷,手校甲乙,核定名次,最终病卒于试院之内。弥留之际,竟无一言提及家事。
朝廷赐驰驿归葬于乡,相国冯溥挽词云:“矢报国恩,一官清白,空留身后之名;死勤王事,几卷丹黄,痛绝闺中之笔”。南乐百姓怀其恩德,立石建祠,开化也将元启列入乡贤祠,春秋祀祭。乾隆十三年(1748),还被诏封为“天挺英豪”。
一代廉吏戴敦元
戴敦元(1768-1834),字士旋,号金溪,开化县华埠镇孔埠人,少有神童之称。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仅十六高中浙江乡试举人,五十五年(1790),恩科会试举贡士,因患痘疹而误殿试。癸丑科(1793)补行殿试,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元年(1796),任礼部仪制司行走主事,二年(1799)补武昌部湖广司主事。时,有太史杨某上书嘉庆帝,评议朝政,触怒龙颜,下旨重治。敦元不计个人安危,冒死上谏,秉公处理,感悟皇帝,赦免杨某死罪,从轻处理。秋审结束,适逢京中三年一次考核(京察),戴敦元被列“京察”一等,誉满京师。敦元体恤下情,每逢良辰佳节,他让下属皆归私宅,合家过节,自己仍宿本衙,办事如平日。三年(1798)出任山西主考。六年,续修《大清会典》,任副总纂。二十三年(1818)成书,计八十卷,汇集清政府各部职掌、政令,及职官礼仪等制度。二十四年(1819),任广东高廉兵备道,轻车微服上任,至赴粤要道南濠镇(今属江苏苏州),赁屋而居,杂处于广稠之中,以商人身份与乡民交往,秘密查访粤地风情及官吏、盗匪情况,因详知熟闻,每次审案,胸有成竹。秉公执法,恩威并举,使歹徒伏法。高廉百姓称颂其德,称之为“神公”。正如他在《南雄驿题壁诗》中这样写道:“卅载清华屡沐恩,五旬持节莅南蕃。平生志学难斯信,前辈风流俨若存。报国无才勤补出,安民有愿净除冤。寸香片石皆尘砾,莫道归装玷此言。”以示自勉。道光元年(1821),任江西按察使。负责掌核全省刑名案件,管理狱政。时衙门办事人员少,积案甚多,敦元闭门谢客,亲自动手,详阅案卷,细察民情,并延清深谙刑事属吏,协助共理。每案均亲审详推,不数月,清理全省积卷陈案四千余件。
按大清律法,凡获盗匪首犯三名以上,许送刑部论功迁升,不及三名不送。时有县令,素与敦元友善,欲趁此邀功。是案经详审查实,该县捕犯三人,皆不足死刑,遂即除名,县令深感失望。敦元乃婉言谕之曰:“君子爱人以德,吾与你固为好友,就当直言相告;为官者应积阴德予子孙,若害人命以升己官,乃大不善矣。”事后,有人欲宴敦元,以感其恩德。敦元推辞说:“为官食禄,为民办事,典章自有规定;宴请利索,典章遗训无文墨记载,吾可不敢为之。”壬午年(1822),升任山西布政使。临行嘱咐家人曰:“本官去后,尔等切不可索扰地方官。”清代大官赴任,所过州县,设宴洗尘,迎送赠礼。唯敦元自江西起程赴山西,日以麦饼六枚为三餐,不解衣,不下车,五更呼夫驱车,晚宿晓行,独行数千里,沿途州县官员无人知晓。山西藩署向有陋规,在征收钱款时,可以从中索取一笔“额外之财”按官职大小私分,谓之“厘头银”。敦元至,则革除布政使衙门官员私分“厘头银”的陋规。他责问僚属说:“官有养廉,仆御为官豢养,那来的嬴余可分。”三年(1823)署理湖南巡抚,会同湖广总督奏请升调综理漕运、盐业、河工、榷关、粮饷等事宜。秉烛审理,常彻夜不眠。年底回京,任刑部侍郎。十一年(1831)升刑部尚书。无论于地方还是京师,敦元均杜绝私人请托,非公事不予接见同僚。每日归家,闭门读书。所治狱案,皆合乎情理法令。阅案牍过目不忘,吏有误引律条,或枉法徇私,即纠正查处。帝有所询,常援行律例,百无一误,上下敬服。并结合治罪审判,发现当朝刑律纰漏,遂罗列条款,奏请朝廷修改。十二年壬辰恩科会试,钦点大总裁。
是年,敦元回乡探亲,至衢州航埠,见江中滩头有百余人在疏浚河道,问其故,知知府有令,为戴大人回乡疏通河道,敦元急告众人:“已改走旱路,请大家回去。”至开化华埠,县令和地方士绅正在刚重新修建的“华镇官埠”迎接戴尚书,而敦元却早已悄悄回到孔埠老家。十四年甲午十一月十七日薨于位。
敦元专好杂学,最喜欢天文,对历算、数学造诣颇深,撰有《九章算术方程新式》一书。李潢《九章方程》,罗士琳《勾股三事拾遗》、《演示九式》均由其校勘审定付梓。
敦元平生简易淡泊,无浮语,虽不意之言,要必践其实。凡酬酢宴饮,皆屏绝弗与,然每物色人材,置行箧中,片长簿技,无有遗弃。历官四十年,卒时邸中只遗几架书籍、数幅字画、一具文房,家中依旧几间老屋,数亩薄田。清廷优诏赐恤称其“清解自持,恪尽职守”。赠太子太保衔,谥“简恪”。
来源:
县政协文史委 县文联
作者:
刘高汉
编辑:
汪东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