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杂交水稻“娶”到开化
2009年10月24日 08:39
1975年秋,国家农林部根据国务院领导的要求,在广东省召开了南方水稻主产区推广杂交水稻工作会议,要求各省尽快组织力量利用海南岛特殊的气候条件,迅速开展杂交水稻种子的繁育,加快推广建设。浙江省派人到海南落实了300亩制种基地,同时要求各地区组织南繁育种队,由省里统一安排,分工负责,确保南繁制种任务的完成。
金华地区南繁育种队共有14名队员,我有幸参加了全省第一批人数众多的南繁育种队。1975年12月底,经过三天的短期技术培训,我和其他100多人于第二年年初从杭州赶到浙江省南繁育种队驻地——海南崖县(现三亚)藤桥分社,而我们的育种地点是离此还有7.5公里远的一个黎族小村寨。
我们挑着行李,步行两个小时,来到了那个位于山坡下的黎村,被安排在生产队的仓库里。我们请当地农民耕田、整地,育种队员背着锄头平整水田、铲除杂草。可以开始移载恢复系(父本)了,可是由湖南统一育秧的秧苗却远在26公里开外的另一个乡。我们凌晨二时起床,顶着满天星星,以急行军的速度出发了。到达目的地后,大家立即下田拔秧,干得满头大汗,满身泥水。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我们挑着秧,回到了驻地。第二天,我们又马不停蹄,投入到移载秧苗工作中去。
根据育种队的工作安排,我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与金华石门农场的老沈一起负责土地丈量,二是进行杂交父母本生育期记载。我们每天早上和当地的生产队队长、会计对田块进行仔细丈量。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工作,两个生产队66.99亩水田面积终于得到确认。当黎族村民拿到每亩400公斤稻谷折算的粮票和钱款时,都很高兴,对我们田间管理、收割翻晒等农活也更配合了。有一天,队长邀请我和老沈到他家里坐一下,我们也是第一次走进村民的家。当地黎民,从不邀请外地人进入自己的家门,怕带来晦气和不测。我们进了队长的家,还喝了黎民用甘蔗自制的甜酒,队长把我们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
1976年4月底,做完种子收割翻晒、包装托运等工作后,我们告别黎寨,踏上了返程的道路,回到开化已是5月初,家乡的田野第一次种上了杂交水稻,试种当年就表现了巨大的增产潜力,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不断提高。1979年,县农业局组织全县农业技术人员开展杂交水稻高产载培技术竞赛,出现一批亩产超千斤的高产田。事实证明,开化地处钱江源头,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生产期较长的杂交水稻种植,容易取得高产。杂交水稻种子的繁育,也从异地南繁转到当地制种,现在更是区域化、市场化了,种子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杂交水稻现在已成为南方稻区普遍种植的高产品种,为解决我国的粮食供应作出了巨大贡献。
来源:
作者:
老 松
编辑:
宋建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