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坞简述
2009年10月29日 21:34
述道 一、塘坞简述
塘坞乡位于浙江省开化县东北部,东邻淳安千岛湖,北连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西南与本县马金镇、村头镇相依。明清时期称八都,民国期间称公宁乡。1949年沿称公宁乡,1950年新建塘坞乡,1958年并入
马金人民公社,1959年建塘坞管理区,1961年称塘坞人民公社,1983年复称塘坞乡。
乡政府驻塘坞口村,距县城东北23.6公里。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29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共2499户,9049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12人。四面环山,海拔197-870.2米, 以山间谷地为主。西南、东北两翼地垫高,西北部低。西南部西降(岗)山(双叉尖)海拔870.2米。湛川水自东北由淳安入
境,环流至中部折西南出村头镇。谷地以水稻土为主,低山丘陵为红壤。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煤、钒、银矿、石灰石等。
在开化建县之前,塘坞就有人类居住。相传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一个姓陈的汉子带着老婆逃难,沿大溪垅来到田坑源,见四旁山清水秀,关口严紧,便搭茅棚居住下来,塘坞盆地始有人烟。隋唐时期,塘坞即有洪(洪田)、童(童源坞)、胤(胡家)、李(张家)、曹(低朱)、时(富川)、查(西庄)、姚(矿山)等姓氏祖先在此开基立业,可惜如今在塘坞皆不见后裔。据初步查考,塘坞现有的诸姓氏中,落户最早的是唐末越国公的后代汪本。由马金汪山迁入上锡汪家村(今张家村上宅),后分迁厚塘(洪村)、古直坂(正大村);其次是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胡徵以入赘为名,由婺源清华迁入泽川(今胡家村);第三是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余文道由本县后华山迁入方边(今方边自然村),而后就近分迁上塘、大堑;第四是北宋末年(1127年),邺公四世孙、旬(反王旁)公长子张多“被斥,归隐张家村”,后分迁朱坞、石崖头;第五是南宋绍兴丁丑年(1157年),画公(旬公三子)三世孙张元方由马金九里坑分迁茅坂、湖田(今张家自然村);第六是播公十六世孙朱八、朱九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马金厚山始迁上锡、洪田朱鉴坞,后由洪田散居附近的湖田(张家)、曹坂(低朱)、学山(高朱)、田里;第七是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播公十八世孙朱庆同由十一都横岭底卜居于下麻车,越十一世,由下麻车迁上麻车;第八是明朝景泰癸酉年(1453年)余高唐奉父命从本县溪西(小溪边)迁入西峰山下(今西庄村),天顺庚辰年(1460年),余昌僧由溪西迁入东谷,后又分迁到竹蓬底、田坑源。最迟的据说是从马金九里坑迁来的富川严氏始祖严公儒,到现在还不到300年。
塘坞山川毓秀,地灵人杰。据宗谱和史料记载,胡徵的十一世裔孙胡梦霖于元朝登进士第,为翰林编修;清朝乾隆年间,西庄铁匠出身的程钧典被破格补为邑廪生(补廪),他虽未当过大官,但对宗谱颇有研究,不少宗谱的“传”、“序”都出自他手;洪村汪明仲富而行善,热心弘扬佛法,出巨资赞助洪田寺扩建;矿山胡家田、胡尧田兄弟,联手兴建大溪陇石拱桥;朱坞太公张老五,独资重建凤山堂,使祖宗有凭依之所;正大余国顺,敢于主持正义,多次为村民打赢官司;塘口唐能富拳脚功夫十分了得,曾经赤手空拳制服盗贼。清朝道光年间,东谷余立勋前半生教书育人,后半生钻研医学,破解了许多难题,救死扶伤,名播浙、赣、皖三省;矿山胡家林(1826年)、胡蓉(1831年)、塘口张景星(1826年)、洪田张行成(1832年)、竹蓬底余某、胡家胡某等六位先后考上贡元,受到朝廷嘉奖(有6对旗杆墩为证)。其中张景星、胡家林均出自余立勋先生门下。其他德高望重、业绩突出的乡贤还有百余位,他们或受到皇恩钦赐,或受州邑褒奖。这些名士乡贤被一代又一代塘坞人所敬仰。
解放后,塘坞乡更是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塘坞乡现有博士后4人(胡吉明、张能刚、张能义、张登志,都是塘口人),硕士毕业生12人(余建夫妇等),留学生6人(张能刚等),名牌大学本科毕业生(学士)56人。其中教授3人(张能刚、张能义、张登志),副教授5人(程根松、胡吉明、方志华、张行才等),高级工程师8人(汪传佳、余明、张大奎等)。正处级干部2人(程根松、方志华)、副处级干部2人(朱方舟、方祖古)。
来源:
风韵塘坞
作者:
编辑:
汪东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