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坞民居习俗
2009年10月29日 21:17
塘坞民居习俗
塘坞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古民居均为徽派建筑,土木结构,二层楼房。其建筑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采用溪沙、石块、石灰、黄泥,还有土窑青砖。黄泥与石灰是砌墙用的主要粘砌材料。房屋的墙体除厅、祠堂、庙宇及少数富户房屋是用青砖外,一般农家房均用小石块砌筑而
成。青砖墙又分单砖墙和空斗墙。青砖也分大砖、薄砖。大砖规格(鲁班尺)长1.2尺,宽0.5尺,厚0.4尺;而簿砖规格厚度为0.12尺外,其长度宽度等同大砖。砖墙的砌筑粘合材料是经过水洗浸泡而成的石灰膏,或是经水洗黄泥、石灰相配的久浸灰膏,粘度很强。古时用青砖砌空斗墙与现时的空斗墙,在粘砌工艺上有所不同,灰浆无细沙,尽石灰膏,而且灰缝精细,约在0.3~0.5公分之间;空斗墙体内填满碎沙石,一来夏季可以隔热防暑,二来是一旦盗贼破墙行窃,其墙体内碎沙石会不断往下掉落,致使行窃者一时难以得逞,具有防盗性能。用小石块砌成的墙体,表面纹路清晰,平直,块块小石斜倚紧靠,成侧卧。每路小石块倚向相反,成“<”字形,视觉整齐美观。生活条件好的里外墙都要进行粉刷,粉墙时黄泥打底,然后用石灰膏粉白。小石墙粘砌工艺看似简易而粗糙,其内在粘砌工艺上是很有学问的,想把它粘砌好,牢固结实,需要有一定的“师傅经”。粘砌时,不得急于求成,一天只能粘砌一米来高,而且粘砌至楼层时必需停下来,等过十天半月再继续接着粘砌。若是一下子砌得过高或做工不到位,很容易造成坍塌。相传古时候有两个泥水师傅在同一家砌墙,其中一个师傅觉得自己比他砌得快,嘲笑对方。那稍慢点的师傅实感委屈,心存不服,觉得自己砌的墙所用的功夫深,墙体坚固考究,决定与他比比高低。这样既能挽回自己的面子,又能让他出尽洋相。于是,一天休工,即爬上自己刚粘砌好的墙上,从这头走到那头,墙体完好无损。那个觉得自己做工快的师傅也不甘示弱,随之也爬上自己刚粘砌好的墙,结果没走几步其墙坍塌了。难堪是小事,还差点摔下来。那么,同样是刚砌好的墙,为何牢固度就不一样呢?原因是粘砌材料是黄泥与少量石灰,标号低,干硬慢,加上粘砌求进度,一层层砌石浮在粘土之上,没压砌到底,故当砌到一定高度时,其墙体自身重量已超出粘土所能承受的极限,导致墙体下沉,走样变相而倒塌。所以在粘砌小石墙时来不得半点马虎。还有房墙四个角大都也是用百来斤重大石块,稍加修正粘砌而成。房屋格局类型大致为这么几种:三间两厅,四面堂前,五间、三间两厅带朝廊等。房顶所盖的瓦是鸳鸯瓦。
塘坞民居新建时,有忌讳的传统文化习俗。住房当敞开“天井”,其“天井”的四面滴水全集中于“明塘”。“明塘”与“明堂”是同音,方言中“明堂”代表有潜力,有花头,所以家中有“明塘”,有大富大贵的潜意识。为确保“肥水、财源不向外流”,“明塘”砌排水沟时有一番讲究,故意将排水沟砌成弯弯曲曲,认为这样可以纳财气。房屋采光会根据室内房间有所区别,一般不爱开大窗。厨房、堂前采光要明亮,而卧室、猪栏屋要暗,正符合古时“明厨(房)暗(卧)室,明堂(前)暗房(间)”之说。在建房选址上,注重屋后为山,山下有平丘,这样既能避免地质灾害,也觉得在这种环境里居住,生活安稳有依靠。村庄里的民居排序要前(排)低,后(排)高;同一朝向同一排的右边屋要凸出左边屋,右边的住房高度要略高于左边的住房。房屋的朝向根据宅基而定,通常最受欢迎的是座北朝南。这不,至今还流传有“座北朝南屋,儿孙好享福”的说法。所以,大户富户人家,大门墙上喜建“门楼”。门楼的墙体是用青砖建成,上大下小,成俯状,并紧贴门楣墙上,整体高度60~80厘米,长2米多,上俯出20厘米深,三面斜坡,盖鸳鸯瓦。瓦楞上左右翘首瓦脊成“八”字形状,看去雅致、大方,又显华美。同时,建房时还十分注意避讳,如,两房大门不得正面相对,两扇门页不能正中而置,大门忌对山脊,忌对墙角,忌对“丁”字大路,门前忌古树,忌棕榈,忌河流正冲大门等等。若是隔河溪,隔坑沟,则可另当别论,因为自古就有“隔河千里”的俗语。除此之外,若是有犯忌的,通常是采用门前添置照墙,门楣上方挂明镜,或是门旁竖立写有“泰山石敢当”的石条来辟邪克祟。古人云:前怕猪栏,后怕厕所。因此。建房时应尽量回避屋前猪栏屋,屋后臭厕所。选择宅基地,忌择碓基、庙基、厅(祠)基。因为水碓是加工粮食的,其水轮整日不停地旋转,屋建在此不安稳,不踏实,不平静。而庙宇、厅祠大都建于显要地理位置,龙脉重,怕单家独户承受不起。屋内的楼梯是通往楼层的唯一通道,通常是纯松木做成的。在设置楼梯时也有讲究,一般是根据溪水流向,从下游起步,或者是从左边(古时称大面)起步。
房屋对木料的使用也有很多忌讳与迷信:房柱应根据树的长势,根部着地,梢头向上,绝对不能倒着使用;桁条、正梁根部向右边(即小面),梢在左边,否则会对家运带来不祥的征兆——相传很久以前,有个木工师傅给一富户做房子,这户人家天天都是以瘦肉款待。而这位师傅觉得天天让他吃瘦肉,肥肉都舍不得拿出来招待,怪房东太小气,有心戏弄他一下。于是故意将其中的一根栋柱倒着做。说也奇怪,房屋落成后,这户人家从此家运不济,败落不堪。若干年后,这位师傅与徒弟路过那里,户主见之,热情邀请他俩一道进门歇息。聚餐时,主人回首当年,深沉地对师傅说:“师傅呀,我家现在不比当年了,那时你给我做房子,我是藏起肥肉,天天用瘦肉招待,如今我是肥肉瘦肉都拿不出来了,很抱歉,今天只能粗茶淡饭招待了。”听了主人这番出自肺腑的真情话,老师傅顿悟当年不该错怪他小气而戏弄于他,自感内疚。于是借口帮忙看看,即拿起墨斗上楼,招呼徒弟在下,自己顺着那根被本末倒置的栋柱挂起墨斗线来。师傅故意慢慢往下挂线,时而催问在下的徒弟:“线锤到底没有?”而徒弟不解师傅用意,照实说“没到,没到”;师傅又将墨斗线锤一下放到底,装着不知,再问徒弟“到底没有”,徒弟拼命说“到了,到了,正好。”“到”与“倒”是同音字,如此几番,这户主人的家运从此又回到当年的富有。
另外,一栋房屋不论大门、小门,门槛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了门槛,才能够藏纳瑞气、财气,同时也是自家与他家的界线。正如俗话说得好,过条门槛拗根骨。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习俗,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过槛入户,对外人来讲,就是暗示你现在是这家的客人了,应该懂得“客随主便”的礼数,可不能胡来;对新人过了门槛,犹如告知从此你就是这家的新成员了,得时时提醒自己,必须遵守新家的风俗习惯。
上面这些祖祖辈辈信仰的老风俗、旧习惯,是塘坞人民历朝历代积累与恪守的一种民俗文化,它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来源:
风韵塘坞
作者:
编辑:
汪东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