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 灰 习 俗
2009年10月29日 21:15
烧 灰 习 俗
塘坞开门见山,石煤、石灰岩很多,勤劳、智慧的先祖们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代代烧制石灰,借以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和良好的风俗习惯。
石灰有生(刚出窑的整块石灰)、熟(溶化开的细石灰)之分。烧石灰的工序烦琐、工艺精密,同时还要谨记避忌。一是选燃料,要以石煤为主,原煤(又叫细煤、烂煤)为辅。对爆破下来的块煤要经煤锤敲碎至3-5厘米光景,还要准备一些细煤;二是选运矿石,对一些不纯的石灰石,先进行剔除,再组织搬运。古时主要依靠肩挑。为激发和调动民工的积极性,要过石秤按劳取酬。石秤与市秤不一样,计量单位是以每百斤灰石的成灰比例定制的,石秤100斤相当于市秤120斤,而且有“抛”的习俗,即谁的力气大,能够超过规定的秤花,俗称打秤架,那么,从他开始,后面的挑石人就不用再过秤了(实际上也没法称了),一律按500斤或1000斤计算,所以大家都“人穷力出”拚命挑,争取打秤架。三是畚窑,窑的大小根据需要。一般深2.5米,直径5~6米,成锅状,要开1米宽的窑门作通道。最后是装窑——这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先用柴禾垫底:一般粗柴400~500斤,毛柴一捆(约50斤),先细后粗,成“人”字形逐一挨着堆置,要堆得结实牢固,能承受得起一定的负荷,所以不能浮里糠空。同时,要在窑门里搭点火门,再在柴禾堆上倒入2斤煤油,周围用石煤围起来,外沿还要加少量细煤保密,直至1.5尺高。石煤层面也要铺少量细煤。一切准备就绪,接着开始点火。火点着后,不要急于上矿石,当听到有频繁的石煤爆炸声时,证明石煤已开始自燃。这时候点火门用石煤封闭,可以大量上矿石了。矿石要按照灰窑的形状,石石相依,竖着放置,小矿石填在大矿石的缝隙之间。首层矿石不能放得太厚,有80厘米即行。之后的煤层厚度2尺左右,矿石厚度3~4尺,而顶层矿石可高达5~6尺。但要注意,每层矿石外围都要留出50厘米填塞石煤。无论煤层还是石层,要求层面平整。切记,粗煤层面一定要放少量细煤,促使火势均匀,延缓石煤燃烧时间,确保石灰石烧透。细煤要适量,不宜过多。因为细煤大卡高,火势猛,容易造成煤渣板结,出灰难度大。随着窑料层层提高,窑门也随之封上,到了窑面,要用大块煤渣或大石块垒成1.5~2米高的窑圈,借以增加窑的容量。窑圈之上将石灰石堆置5~6尺高的馒头形,再用30厘米高的石煤封面,50厘米厚的石煤封顶,一定要用足够的细煤压火。另外,还得向窑圈内侧一直到馒头顶端用10~15厘米砂土培密。过半个月许,要开顶将一块石灰石翻个面,马上盖好,再烧十天半月,顶上出现黄澄澄的“油菜花”,并能闻到臭虎虎的“磉豆腐”气味了,表明这窑石灰大功告成。
至于翻石烧灰的习俗由来,相传有这么个典故:从前有一个真命天子,由于前世造孽,在他七八岁那年,玉皇大帝派遣天兵天将四处追杀。一天,天空顿时乌天黑地,电闪雷鸣,天兵仍穷追不舍。这位天子害怕得不得了,赶快躲进母亲的裙下,生怕被雷电击中,牙齿紧咬着母亲的衣角不放。好容易逃过一劫,却将自己高贵的身躯换成了一付下贱的讨饭骨头,惟独保留一付天子独有的金口银牙。长大后,游手好闲,以乞讨为生。某日中午时分,路过灰窑,向正在用餐的灰民乞讨。这位灰民出于好心,在一叠玉米果(食字旁)里,从中间抽了个热一点的给他吃,谁知好心不得好报,他领会错了,误认为是到中间挑个小果给他吃,由此顿起歹意,口中喃喃念道:“好啊,你看我不起,故意到中间抽小果给我吃,那么从今往后,我也叫你到灰窑中间翻个烧。”灰民听见这番蹊跷话心急了,想,若真是这样,那烧灰的麻烦可就大了。为讨个好口彩,耐心向他解释挑选的真情实意。他一听,这不是恩将仇报吗?急忙改口说:“既然这样,那好,你们就在上面随便翻动一块吧。”从此,这一开窑翻石的习俗世代相传,延用至今。
来源:
风韵塘坞
作者:
编辑:
汪东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