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 请 舅 父
2009年10月29日 21:11
恭 请 舅 父
在塘坞,举办结婚喜礼,必须恭请舅父。舅父不到,好事难成。
写请贴时,在原定日子后面,必须另加一笔“前日未刻光临”,而且要亲自送双帖——既当面请舅父,又当面请舅母,措词是特别恭敬的。上酒席时,舅父坐的位置雷打不动,是主席上横头的第一位。如有几个舅父。长者为尊,依次类推,即使是外公在场,也得退居一边,因为外公已是舅父的过来人。主席上,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陪侍,其他人不得潜越。每上一道菜,都得由舅父先吃第一口,其他人才好动筷子。新娘进门的头件事,是到堂前必恭必敬拜见舅父,亲手给舅父敬烟敬酒敬茶(舅父随即递红纸包)。挂联轴时,正屋堂前中间位置非留给舅父不可,如果舅父因故未送联轴,其他亲朋的联轴就无法挂上。舅父送的花篮内礼物,不但不能全收,而且要添加足够数量的上等礼品返回。舅父进门出门,得有专人鸣放鞭炮迎送。人们都说,当舅父的,要算讨外甥媳妇这天最惬意,最荣耀。
据说,这一礼节的形成,和郭暧的“打金枝”有关。郭暧是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的第六个儿子,曾任太常主落。代宗皇帝为笼络大臣,特将升平公主下嫁给他,晋封为驸马都尉。举行婚礼那天,按旧制,舅父先拜见新娘,公主挟贵自尊,只拱手,不答话,郭暧看不过去,勉强忍耐。不久,郭子仪生日,公主又拒绝拜寿。郭暧愤然责问:“你仗势父亲是天子,难道目无公婆、目无丈夫吗?”彼此顶撞起来。郭暧忍无可忍,顺势掴了公主一耳光(这就是所谓的打金枝)。公主撒娇撒泼,大放悲声,哭到父皇面前告状。唐代宗鉴于前朝教训,不敢过于得罪大臣,只好顺水推舟,晓之以理,使他夫妇重归于好。并且,接受郭子仪的建议,对陈旧的婚礼进行大胆改革,把舅父摆在重要位置。从那时起,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恭请舅父这一习俗一直沿用至今。
来源:
风韵塘坞
作者:
编辑:
汪东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