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十一馃
2009年10月29日 21:10
吃十一馃
胡家、山头、低朱、高朱和张家,古时称五社。大约三四百年前,每逢正月十一,五社人要迎花灯到西岗山去。因为路远,路上要带干粮。那时群众生活困难,没有好吃的东西带,可又不得不带。带什么好呢?以黄桶菜加豆腐剁碎为馅,用糠拌糙米粉为皮,包成圆圆扁扁象茶杯盖似的果,因为是“青青吉吉,正月十一”做的,所以叫做十一果(应是“食” 字旁)。迎灯队伍回来转到胡家秤锤庙里,由族长公公带队转三圈,再把“馃”摆在佛前祭祀,祭过后,便把十一果分送给衣衫褴褛的乞丐们。后来五社繁荣,以为是佛的功劳,大家一商量,索性把这一天定为雷打不动的灯日。因为到西岗山一天来回太匆忙,又干脆改成五社内最高的山峰扛鼓尖。
从此,每年正月十一,不管刮风下雨,是雪是晴,各村都得抽调6个青壮年,身穿红衣裤,头扎红头
巾,由族长敲铜锣带路,后面两人抬一只大鼓,早上八点出发,边走边敲向扛鼓尖挺进。是时扛鼓尖上早就搭好茅棚,大家在棚里边吃十一果,边敲锣打鼓,通宵达旦,闹个不休,方圆几十里都能听得到。第二天一早,族长又带大家敲打回来。
此时的秤锤庙是这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各村送十一果来的,看热闹来的,闻讯讨饭来的,老的小的,男的女的,应有尽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祭台上灯火辉煌的五盏大蜡烛灯,它是一村一盏送来的,象征着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前途光明。雄壮的锣鼓队返回庙里,便把喜庆气氛推向新的高潮。
来源:
风韵塘坞
作者:
编辑:
汪东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