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坞花轿与结婚礼仪
2009年10月29日 21:07
塘坞花轿与结婚礼仪
塘坞花轿
轿是古代达官贵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已有10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最为活跃。那时富贵人家每遇出行都要乘轿上路,官员巡查办公事更少不了轿子。轿与花轿,形式大同小异,只是轿衣有所不同。新娘的花轿,轿衣为大红色,绣上龙凤花鸟,轿顶则雕刻龙凤、八仙等
形像,结构精细,装饰繁华,色彩美观,造价相当昂贵。这种花轿在清末塘坞只有两乘,现已难得一见。那时结婚必须提前付定金预订花轿。
1982年,开化县塘坞乡石崖头村村民张登礼,模仿古代花轿的式样,制作了一乘衢州地区独一无二、亦古亦今的新花轿。同年12月,首先让自己女儿坐上刚刚装饰一新的花轿吹吹打打出嫁,曾经轰动一时,这一婚俗赢得众多婚龄青年的青睐。
众所周知,姑娘做新娘坐花轿,既表明出嫁时的一身清白,又是一生荣耀的象征。新娘坐花轿上路,好比皇帝下乡巡察,无人敢挡道,充分体现了女人一生中最伟大、最幸福的时刻。
近年来,塘坞花轿频频出现在县内外,并多次参加各类喜庆演出,深受群众好评,成了当地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虽然现在婚礼形式丰富多彩,但塘坞花轿的传承,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仍能吸引当今不少青年男女,并具有她独特的魅力。
结婚礼仪
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按礼单上的要求向女方家送婚宴礼品,如:猪肉、大米、烟洒、糖果等,由媒人一一查对,安排好担数。同时提着宫灯、抬着花轿(不着轿衣),敲锣打鼓送往女方。到了女方村前、鸣炮通知。女方家长听到鸣炮声,派人到门外接担进门,花轿送往祠堂过夜。为取吉利,送礼的人一定成单,第二天新娘迎进婆家就成双了,这是从古至今的惯例,必不可破。
结婚日为正日,也称领亲。这天宾客临门,充满了喜悦、紧张、热闹的气氛。男方的领亲队伍要根据女方的嫁妆来确定,媒人(男)提着一对活鸡在前领路,紧跟着挑盒担的主婚人,依次为拿扁担、木杠的青壮劳力及轿夫,次序与头一天相同,去时人数成单,且扁担、木杠万万不可直接拿到女方家。村外鸣炮通知,女方鸣炮接应。到女方家,谦虚谨慎,按席入座,不可多嘴多舌,稍有得罪,就不好办。
午后,男方鸣锣、鸣炮催亲,轿子着衣,女方故作姿态,以求多得红包。新娘梳妆:着红衣、穿绣花鞋,全换新装,戴手镯、脚镯等金银制品。男方扎杠准备。经三次催亲,新娘的父母及全家呼天哭地,以示骨肉分离,恋恋不舍。这时,新娘头盖红方绣巾,哭哭啼啼,由哥或叔背出家门进入祠堂入轿。女方大人托谢盘:内装红烛灯、豆米、酒杯、糖果等供上,礼事人接过谢礼,喧称开始敬酒三杯,第一杯酒敬天敬地(洒于地下),第二杯酒敬祖先敬大人的精心教养(洒于地下),第三杯酒敬献婆家大人、丈夫、隔壁邻居,和睦相处,家庭幸福!接着边抛糖果边唱吉言:“夫妻恩爱、早生贵子、白头谐老、百年好合。起轿!”刹时,鞭炮、礼花炮、喇叭、锣鼓齐鸣,先锋、大锣开道。金童玉女挑着宫灯引路,轿夫们齐声呐喊:“起轿!”喇叭声、锣鼓声,声声交融,人群像潮水般涌出祠堂上路。接着挑或抬嫁妆,吃、用、穿、戴应有尽有,富贵人家还有牛、马、猫、鸡等家禽家畜,甚至连加福加寿的上等棺材也成了陪嫁品。
迎亲队伍有的长达几里路。结婚花轿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夹道看热闹的观众争着向新娘要喜糖,新娘抛糖果、花生让众人哄抢。
花轿进了村,好像仙女下了凡。随着一片礼炮、锣鼓声、哄笑声进入祠堂。新娘家人手持尺、秤、算盘等,交于新娘,这意味着新娘到了婆家后交付的家业接管权,并扶新娘下轿,踏上披地的青条被(意思是传宗接代),两条相互交替,踏入新娘的家门,又是一片喝彩声。送新娘入洞房,围观的小孩蜂涌而入,利市人给孩子们散发甜蜜的糖果、早生贵子的红枣、花生、百子百孙的柏籽,孩子们边吃糖果边把柏籽就往新娘的脸上抛,引来阵阵笑声。
晚上新娘入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村民们事先在大红纸上登记名字,并递上一二元红包,取得加入闹洞房的资格,然后,由德高望重者捧着托盘(托盘上摆放着酒壶、酒杯、红蜡烛及总红包),鞭炮开路,前呼后拥,走进新郎的房门,口喊利市话。新郎接过盘子后,便由事先做好准备的青年小伙子往新郎脸上涂乌(烟)煤,使新郎满脸漆黑,像包龙图一样,以图大吉大利。哄堂大笑之后,大人小孩各就各位猜拳喝酒分糖果,一直闹到深更半夜才散伙。这些风俗一直沿用至今。
来源:
风韵塘坞
作者:
编辑:
汪东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