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教师缘
2009年10月15日 17:46
在长虹乡虹桥村,提及姚山一家,村民们个个夸奖,称他们一家为“教师之家”;在开化教育界,只要说起姚山,都对他们家很熟悉,他们一家四代人都在为开化的教育事业作着贡献。今年80周岁的退休教师姚山,给我们娓娓道出了一个有关“教师之家”的故事……
今年教师节时,我们一家三代共六位教师聚在一起,共同庆祝我们自己的节日。大家除了聊聊家常外,还一起交流教学心得,讨论教学问题,大家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很开心。我当初是受我父亲的影响,才成为一名教师的,如果连他算在一起,那我们家共有七位老师了。
1948年,我的父亲姚樟林和程显周等人在虹桥村筹建了原开化县五祥乡中心小学,并担任学校的名誉副校长,我当时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后来我考取了开化简易师范,但由于家境贫寒,我在简师还差一年就毕业时,只能休学在家务农了一段时间。解放后,我在父亲的影响下,在农村做了一名小学老师。我最早是在池淮的篁岸小学任教,那时候我一个人教4个年级,一般是三四十个学生,最多的时候有50多个学生。因为4个年级都在同一个班级,所教的课又不一样,我备课时就会注意,如果在其中一个年级教时,要让另外三个年级的学生不吵不闹,需要注意动静配合。那时,大多数学生要趟着溪水来上学,每逢雨天山溪水涨,老师都要到溪边去接学生。有一次,一位学生不小心一滑,结果让水冲了出去,我把伞一丢,就跳下去了。淌了50米左右,我终于抓住了小孩,把他救了上来。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遭遇了三年困难时期,教师开始领取粮票和油票,每月领6斤粮票和1斤油票。那时,有的教师因为待遇差,辞职的辞职,改行的改行,甚至还有连夜逃跑的。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就跟我说过,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旧社会劳苦大众就吃了没有文化的亏,连字都不认识,就稀里糊涂地在卖身契、借条等上面按拇指印,结果被地主老财玩弄于股掌,被他们当牲口使唤。于是,我当时就铁定了心要把书教好。
改革开放后,我担任了芦川完小校长、教育片长。1982年1月,我教了32年书后光荣退休了,并把教鞭交到了大儿子姚伟东手中。目前,儿子姚伟东是长虹乡中心学校副校长,而我孙子姚剑和孙媳妇都是老师,我的女婿邱响奎是名教师。我的外孙周虹也是一名老师,我还希望他们的孩子以后也能当老师,一代代地把教鞭传下去。
看看现在教育的发展,我真是很激动,学校是当地最好的建筑,师资力量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和我最初当老师时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那个时候,凉亭古庙当教室,黑板课桌当床铺,现在的小孩子都难以想像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的月工资是19.50元,六十年代是33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是66.50元,因为我是在职称制度出来之前退休的,所以相对来说,我的退休工资不高,但也有1700多元。
我退休后,也没有闲着,分别担任校外辅导员、乡退休教师协会的会长,组织全体退休教师出黑板报、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等。并在2001年创办了长虹乡教育基金会,奖励本乡中考和高考的 “状元”及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2000年,我获得过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我前几天还回到长虹乡中心小学,给学生们讲述数十年前的教学环境,现场的孩子们不时地发出惊叹声。回顾解放后的60年,感觉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繁荣昌盛。我祝愿祖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祖国越来越强大!
来源:
作者:
姚山 口述 舒萍 整理
编辑:
宋建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