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50年解放初期,中国农村成立了农会组织,指导革命生产,而当时文化生活却是相当匮乏。当时年方二十岁的吴先浦(健在,现年78岁,为传承人)在地里劳动时,发现一个形似人体的萝卜,并从传统的木偶戏(即傀儡戏)找到灵感,突发奇想,能否成立一个萝卜傀儡戏班?没想到,这一想未能得到农会及众多社员的支持,于是,在农会帮助下,一些能唱会演,能拉会弹的兴趣爱好者齐齐集聚,这样在时称为“草台班”的萝卜傀儡戏班就成立了,并有了自已的曲目。在杨林这块土地上连演不衰,直到七十年代初才解散。
据吴先浦老人回忆,当时萝卜傀儡戏曲目并不带政治色彩,多以婺剧,睦剧或越剧唱腔为主,曲目出于剧目,有婺剧《马成反主》、《桃园结义》、《哪咤下山》、《徐庶见诸葛亮》,睦剧有《南山种麦》、《庵堂卖草饼》,越剧有《梁祝》等。根据这些曲目的角色分配,各刻成十二个萝卜傀儡形象,因而又练成就了一套剪纸手艺。弹奏乐器主要以唢呐、箫、二胡、板胡、大小各钹、铙、快板组成。
现在受传承人影响的艺人还有高苟、黄石砖、汪显松、唐金生、周东平、余平等因而重新恢复萝卜傀儡戏不是很难,且对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推动作用,并填补老曲目有很大的重要意义。
(申报单位:杨林镇东坑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