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产茶历史悠久。相传刘伯温从安庆翻山到开化,人困马乏,口渴舌苦、迷途受困,他遇一老翁,便馀茶问路,喜得一碗热茶,奇香扑鼻,喝后疲乏即消。他把老翁赠的茶叶视为珍宝并转献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洪武朝。洪武初年,贡茶全是“团饼”上印有龙凤团案也称“龙团凤饼”(砖茶类)、加工和饮泡都不方便。明太祖朱元璋思老翁赠的茶是松散形的芽茶,正式下诏罢“团饼”,对贡茶。进行三改:一改,贡茶种类改“龙团凤饼”为芽茶。二改,杀青工艺,改蒸青为炒青。三改,饮茶方法,改煮饮为开水冲泡。从此,明朝茶叶兴盛,芽茶兴起,明朝后,芽茶成为贡品。
崇祯四年(1631年)《开化县志》记载“上贡芽茶四斤”和“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清光绪三年(1877年)“茶叶开始出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化县志》记载,芽茶进贡时“黄绢袋袱旗号篓”限时,专人,献送。从道光至光绪年间(1821-1911年)为国内眉茶主要产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开化县志稿》“茶四乡多产之,西北多产者佳,其在谷雨前采,曰‘雨前’茶,俗名‘白毛尖’。”
1959年曾试制“萌眉”、“银针”高级绿茶、参省评列为前茅。
1979年在齐溪龙山“龙顶潭”试制,以县名加地名,命名“开化龙顶”茶。
1982年评为浙江省名茶。
1985年评为全国名茶。
2000年和2001年韩国、日本分别主办茶博会荣获“国际名茶”金奖。
一、传统工艺制作流程:
摊青—杀青—轻揉—初理—复理—提香—焙干
1、采摘一芽一叶、芽大于叶,分级摊放。薄摊在室内通风避光、清洁、干燥蔑扁上,8小时左右后,视天气情况而定增减摊放时间,待叶质变软,散发清香,鲜叶含水70%为适度。
2、杀青在平锅中手工操作。锅温200-220℃,投叶量200-250克,以抖炒为主,待叶质变软,折梗不断,起锅摊凉,双手轻揉,匀摊烘笼上,旺火烘焙,勤翻、轻翻、快烘,初烘叶紧握成团、松手即散,就可下烘。
3、摊凉后复理、锅中翻炒、理条成形,八成干出锅摊凉。
4、炒锅中手上提香,出锅后,均匀薄摊烘笼上低温焙干,
烘至捏茶成末,茶香扑鼻,含水量5-6%时出笼,摊凉贮藏待售。
二、炒茶原料及工具:
1、茶鲜叶:无性系良种:福鼎大白、翠峰品种为最佳原料,开采时间早、品质好。本地种:鸠坑群体种虽开采时间迟,但香气、滋味好。
2、炒锅:铁锅要求光滑、轻薄传热、退热快。杀青、初理、复理全在铁锅中手工操作。
3、竹扁:用毛竹编成,圆形或椭园形,用于摊放茶青和干茶用。
4、烘笼:用毛竹编成,分笼座和笼盘,盘放在座上,盘中放经轻揉叶进行初烘和提香后的干茶烘焙干,笼座中放燃着的炭火。烘笼是初烘和焙干的工具。
5、白炭:用硬杂木烧成的炭,色白、火旺、耐烧。
6、竹箩:装干茶用。
(申报单位:开化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