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顶名茶经营之路
2009年10月25日 15:42
品牌建设
“开化龙顶”被评为全国名茶后,县土产公司于1985年9月率先注册了“开化龙顶”商标,商标图形为“开化龙顶”龙头图案。1989年6月该商标持有人由开化县土产公司变更为开化县茶叶公司,2000年1月又由开化县茶叶公司变更为浙江省开化龙顶名茶集团。
1997年4月14日,开化县茶叶公司以“开化龙顶” 四个汉字注册,以加强保护。由此,“开化龙顶”商标形成了龙头图案及“开化龙顶”四个汉字为一整体的复合式商标。在20多年中,随着品牌意识的增强,茶叶企业和茶农也纷纷各自注册茶叶商标。
1998年根据茶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决定统一品牌。1999年5月12日筹备成立浙江省开化龙顶名茶集团,集团子公司有:开化县茶叶公司、开化县林场、开化县名茶开发公司、开化瑞龙茶业有限公司、开化县茶叶试验场等5家,并由开化县名茶开发公司、开化县林场、开化瑞龙茶业有限公司、开化县茶叶试验场4家单位筹集15万元商标使用费一次性补给开化县茶叶公司,“开化龙顶”商标的注册人随之由开化县茶叶公司自然变更为浙江省开化龙顶名茶集团,为统一品牌提供了前提。
自1998年以来,县政府每年投入300多万元,先后举办了8届开化龙顶上海茶会、3届宁波茶会、开化龙顶名牌战略(北京)恳谈会、2次开化龙顶名牌(上海)恳谈会、开化龙顶金秋品茗茶艺会(杭州)、龙顶名茶金秋品茗记者恳谈会(杭州)、开化龙顶雅趣茶会(上海);参展历届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和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3届浙江省(宁波)对外经济贸洽谈会,还参加了中国济南第三届国际茶博会、德国科隆国际食品博览会、泰国亚洲食品博览会、第七届中国杨陵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衢州市农展会等;累计举办了17次活动,参加30次展会。
198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开化龙顶”龙山银尖开发项目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2月由县茶叶公司选送的开化龙顶,经商业部审定批准为1990年全国名茶,获商业部优质名茶证书。1991年获得首届国际茶文化节文化名茶奖。1992年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县林业局特产综合开发服务中心选送的开化龙顶名茶被评为金奖。1997年县林业局名茶开发公司选送的“大龙山”牌开化龙顶参加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全国农业名牌产品。1998年上海国际茶文化指定为贵宾用茶,同年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此后,开化县开化龙顶名茶协会、开化县名茶开发公司、开化县顶峰茶业有限公司、开化县云翠茶业有限公司和开化县宝纳茶业有限公司等单位选送的“开化龙顶”参加国际茶博览会、国际名茶评审会,分别获多项金奖、银奖和优质茶奖。全县各单位选送的开化龙顶茶获省、部和国际级名茶证书、奖状和金杯的共有78个。
2000年9月,国家林业局授予开化县“中国龙顶名茶之乡”称号。
销售市场
1977年,浙江省开始自营出口茶叶。1979年,安排自营出口计划为2050吨,提供上海公司珠茶货源2880吨。1985年,改变长期实行的茶叶产、供、销一体化体制,变过去的收购调拨为市场购销,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独立核算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单位。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为企业创造了一个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模健全的市场条件,促进了茶叶经济快速发展;是年开化茶厂开始直调浙江茶叶进出口公司拼配出口。1986年后指定出口的口岸有浙江、安徽、江苏等十多个自营出口口岸。1984年国务院决定放开经营,疏通渠道、扩大销售,各口岸对外销售的绿茶,主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马里、利比亚、尼日尔、塞内加尔、加列群岛、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法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县出口产品主要有:特珍特级、特珍一、二级,雨茶一级,珍眉1~4级和珍眉不列级,秀眉特级、二级、三级,细片,珠茶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雨茶一级,贡熙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不列级等几十种品种。从1998年8月份起,国家对茶叶出口再次实行统一联合经营,有茶叶出口经营权的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自行成交,由一类商品改为二类,但国家对茶叶出口仍实行计划配额和出口许可证,凡有茶叶出口的公司、企业,茶叶出口证由外贸部各特派员办事处核发。出口经营方式主要有凭样品成交,电函交易,商品交易会洽谈成交,委托独家代理,包销投标等;出口价格参照国际有代表性的拍卖市场同类茶的价格水平,计价货币有美元、英镑、法郎、瑞士法郎和人民币等。1998年11月与德国赛比瑞德公司合作,批量出口开化龙顶茶3600公斤。2001年开化瑞龙茶业有限公司拓展日本、法国市场,出口名茶73吨。
1998年3月,在城南农贸市场建立开化龙顶名茶市场,占地2000多平方米,100多间营业用房和200多个摊位,结束了“有茶无市”、“提茶小卖”的历史,带动全县名茶产业的迅速崛起。同年,苏庄、中村建起名茶一条街。全县430家茶叶公司在全国各地经营名茶,县内茶叶经营户161家。开化顶峰茶业有限公司、开化县云翠茶业有限公司分别在杭州、北京、郑州、济南等地建立连锁店。1999年名茶市场再投资19.6万元,用于扩建店面。2001年,名茶成交量480吨,成交额5720万元,名茶成交率达76%,被评为省级市场。
2004年,“开化县商贸城”建成,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总投资7500多万元;有200多间店面,有百人交易的活动摊位;有小型冷库18座,可贮藏60吨名茶冷库保鲜设备。当年春茶前新的“开化龙顶名茶”市场投入使用,成为从投售、收购、贮藏、拼配、包装、贸易洽谈综合性功能的集散中心。全县年名茶总产的80%通过市场销往全国各地,产品销往31个省市,60多个大城中市,在全国建立销售窗口291家。销售渠道由大城市转向中心城市,逐步向边远省份拓宽,在西藏、黑龙江等地建立了连锁店。名茶协会还在场内设立“开化龙顶名茶咨询服务中心”常年无偿为茶农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
开化龙顶茶以产地市场为中心,形成以大中城市销售“窗口”为网点,以“网上市场”为补充,稳打长江中下游绿茶销区,挺进北京,辐射全国,远销欧盟的销售网络。
名茶效益
表19-2 名茶出口创汇一览 单位:公斤、万美元
|
年 份
|
销售数量
|
出口创汇
|
备注说明
|
1980
|
1313
|
230
|
|
1985
|
2906
|
549
|
其中有茶场
|
1990
|
2112
|
567
|
|
1995
|
4491
|
577
|
|
2000
|
4129
|
445
|
|
2005
|
7688
|
870
|
其中有宝纳
|
1985年,全县茶叶产值798.5万元,茶叶加工产值 2485.34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2.8%;税收207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9.5 %;出口47867担,创汇549万美元,占全县创汇总额的63%。1988年,本县产茶达到一个高峰,产值1743.48万元。1990年茶叶销售名茶2112公斤,创汇567万美元。
2000年,全县茶叶产值3521万元,其中名茶产值2649万元,名茶产值超过大宗茶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75%,出口创汇445万美元。
到2004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9575吨,产值2.74亿元,其中名茶1025吨,产值1.74亿元。2005年名茶产值达 1.57 亿元。
龙头企业
随着开化龙顶产业的壮大,涌现出许多上规模的龙头企业、生产、加工、销售名茶大户和名茶专业合作社。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一系列政策倾斜。
县名茶开发公司 系市被农业龙头企业。公司有茶园面积92.13公顷,其中有机茶面积35.51公顷,绿色食品茶基地56.62公顷,联营茶园面积234.50公顷;有中高级技术人员4人。公司投资10多万元在基地茶园中安装喷灌设备,投资270多万元改造名茶加工厂,经省级验收通过QS认证,评为省级示范名茶加工厂。与省市级科研单位合作多项科技项目取得显著成绩。公司生产的开化龙顶茶1985年评为全国名茶,1992年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累计共获省、部、国际级名茶金奖20多项。公司生产有机茶、绿色食品茶两大系列开化龙顶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杭州、山东、江苏等地,深受青睐。
县菊莲茶业 1994年县茶场改制,原县茶场职工夏菊莲夫妇承包场里4.69公顷茶园,当年获利3万元。1996年扩大经营范围,到乡镇承包13.40公顷茶园,扩大再生产。2002年分别在村头镇、马金镇租赁28.81公顷荒山,建成良种茶园,其中有机茶6.70公顷;并在“开化龙顶”名茶市场买了130平方米的店面,挂牌“开化县菊莲茶业”。2005年投资20余万元改造名茶加工厂,新建标准厂房800平方米,添购大型名茶加工设备;2006年评为省级示范加工厂,并通过国家食品安全QS认证。菊莲茶业生产的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两大系列开化龙顶产品,多次参加县政府在北京、上海、杭州和泰国等地的“开化龙顶促销会”,产品畅销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
县兴农茶叶专业合作社 成立于2002年6月,是开化县茶叶行业登记注册最早的茶叶专业合作社,根据茶农要求,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协作服务、以约定共营形式,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成的合作组织。合作社由相邻的苏庄、张湾、池淮和桐村4个乡镇15个名茶大户组成,共有茶园面积120.40公顷,各大户又联系所在地的茶农,“以十户带百户”的形式成为一个联合体。合作社在名茶生产经营中为茶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2006年,联系茶农1542户,帮助茶农增加经济收入915万元;15个名茶大户经济单独核算,实行“统一商标、统一企业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名茶加工工艺” 的企业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名茶质量,拓宽市场销路;创立“合作社加大户加农户”的成功模式。2006年名茶产量103吨,是2002年的6.2倍;销售收入1966万元,是2002年的6.5倍。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县志办
编辑:
张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