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灯俗
2009年10月25日 15:22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这天,村头的一、二、三、四村的大街小巷人头攒动,走亲访友的人群络绎不绝,这一天就是村头的迎灯日,俗称“村头十三灯”。相传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总之比清朝时间还早。“村头十三灯”是以“存耕堂”为主传承下来的,“存耕堂”下面有四坊大户人家,每年只能由一坊人家为主牵头操办,因此,要四年才能轮到一次迎灯日主办权。
据说村头最早从外地迁移到此的人,是“后宅祠堂”(今村头镇四村)的仁合公,然后是“存耕堂”(今二村)的可见公。“后宅祠堂”很早就有迎灯日这种活动了,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而当时“存耕堂”从外地迁来还没有迎灯日这种风俗习惯。后来仁合公之女嫁给可见公之子,两户人家成为亲戚后,“存耕堂”的人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要到“后宅祠堂”亲戚家去拜年,也许是迎灯这种传承子孙及祈盼上天在来年能给人们带来好运的征兆,因此“存耕堂”的人商量也要搞迎灯这样的一种活动,并把时间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这天。且一年比一年热闹,渐渐形成规模。不仅村头本地人尽皆知,就连外地人也知晓“村头十三灯”这样的一个重大迎灯活动。
“村头十三灯”这天是非常隆重、热闹的。那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街面上各家商铺、小摊生意红火。首先农历正月十二这天,当地的族长(即年长有威望)的要召集大家杀猪、宰鸡供放在祠堂举行祭拜仪式。然后把“龙头”抬到本村大桥头,接着各家各户把板凳灯龙连接起来,准备物龙迎灯。为了迎灯这天,主人家的许多外地亲戚正月初五、初六就要到村头住在亲戚家里,一直要玩到农历正月十三迎灯以后再回去。村头本地的亲戚朋友,在农历正月十三这天天还没亮,主人家就要叫小孩去把他们请来吃早饭。早饭后天已大亮,主人们包括雇请来的客人就自动开始舞龙迎灯,一直要持续到下午两点左右才结束,且中午不能吃饭,迎灯回来后只是简单吃些粽子、点心之类的东西充饥,休息到四点钟左右开始吃晚饭,晚饭后五、六点随即开始舞龙迎灯,直到晚上八、九点结束。散灯后每家每户招待客人吃夜餐,听说这顿夜餐酒肉是很丰盛的,光是猪肉每块要切成一、二斤,大块的三、四斤,四方形块状肉,红烧后直接用筷子挑起来就能吃,客人们一直要吃到凌晨才散席。主人家为了农历正月十三迎灯,可以说在正月十二这天就已经没有空闲了,为了准备饭菜、水果招待客人,一直要忙到通宵,几乎是不睡觉的,可见主人家之辛苦。农历正月十三这天迎灯队伍的长短,是根据当年粮食收益决定的,这一年粮食收益好,迎灯的队伍就长,反之就短。据说最长的迎灯队伍,有一年是首尾已经相接了,有八百多板迎灯队伍,可见场面之壮观,再少也有三百多板,四、五百板迎灯队伍已属平常。迎灯期间每家每户客人都很多,玩的时间也长,故主人家开支也很大。有句俗语是这样描述主人家的情景:“尿桶满溢,米桶朝天(即米吃光)”。客人少的主人家也要吃掉一担多稻谷,客人多的至少要吃掉二、三担,当时生活条件差的人较多,许多人都要去借钱、借粮以应付“村头农历正月十三灯”这一节日。从这个角度讲,当时迎灯也成了生活困难的人们的一种负担。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这种传统文化的娱乐活动,应该加以改进,发扬光大。
(申报单位:村头镇文化站)
来源:
开化县文广局
作者:
编辑:
汪东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