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投放、自行车道有待完善、管理压力大……聚焦共享单车之“困”
在经历“野蛮生长”后,共享单车发展回归理性,行业逐步规范,但记者日前调查发现,超额投放等老大难问题仍未根治,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能力有待加强,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还在路上。
超额投放之风刹住了吗?
在安徽合肥一处共享单车停靠点,记者看到一名交通运政人员正在使用当地开发的验证小程序核验共享单车,将未报备的单车上传至市单车监控系统。
共享单车超额投放曾让合肥市容市貌承压。
“2016年,全市共享单车超80万辆,严重超出城市承载能力。”合肥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之后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和政府管理调控,单车逐渐减少,截至目前,共投放27万多辆单车。
自今年6月1日以来,合肥每天组织近200名交通运政人员扫码核验单车,共核验单车超100万台次,发现超45000台编码库外的违规投放单车。
多位受访者称,在部分地区超额投放已成为公开秘密。以北京为例,北京市交通委提供的材料显示,目前全市共报备共享单车84.4万辆,但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北京实际投放单车超100万辆。
如何刹住超额投放之风?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说,监管部门既要根据城市各区域、点位用户通行需求,合理确定区域投放总量,也要引导企业做好单车高峰时段的快速周转和平峰时段的均衡分布,避免乱投乱放。
“目前行业已进入相对理性发展阶段,平台企业会考虑车辆利用率和财务收益率。”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程世东建议,当前,政府部门应重点鼓励平台强化运维能力,完善骑行环境。
如何在刹住超额投放之时,保证老百姓的骑行需求?
对此,有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可以适当放宽对单车投放量的限制,鼓励企业较为均衡地投放单车,并在骑行高峰时段增强运维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市民骑行需求。
自行车道完善了吗?
“骑行车道本就比较窄了,个别路段还停着机动车,怎么能舒心骑呢!”习惯了骑共享单车上下班的孔先生向记者吐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城市小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城市规划中原本应该向公共交通倾斜的“路权”普遍被机动车挤占,自行车道网络的完整性和通达性破坏较为严重。
“共享单车出现后,自行车出行方式在部分城市短距离出行中快速回归。”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孟秋说,目前,各地正积极推进自行车道建设,逐步改善骑行环境。
以北京市为例,近年来,全市累计优化自行车道超2800公里;整改影响自行车道的停车位,目前已完成超2000个不合格车位整改。
然而,记者走访多地发现,自行车道被机动车挤占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车道普遍较窄,部分地区甚至没有自行车道。
“由于前期欠账太多,城市道路资源普遍紧缺,加之自行车道规划建设周期长,在骑行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骑行环境仍需大力持续改善。”孟秋说。
程世东建议,各城市应对现有的道路资源重新划分“路权”,优先确保足够宽度的自行车道,并连续成网。同时,要切实加强交通执法,避免自行车道被小汽车等挤占。
未来管理方向在哪?
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享单车已在全国360多个城市投放运营,投入车辆达1945万辆,日均订单量超4570万单。
孟秋说,各地正在探索更加科学、智能的管理方式,比如广州在投放方面建立了招投标制度,南昌使用“蓝牙道钉”等新技术规范停放单车。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管理人手不足、部门协同不畅,仍制约着行业可持续发展。
“与路面上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单车相比,管理部门人手很有限,日常监管难度较大。”北京市一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说。
为了破解管理人手不足困境,部分地方如合肥成立了由城管队员、社区人员等组成的管理队伍,会同企业有序摆放单车,但由于缺乏体制化管理,实际效果有限。
共享单车涉及领域和管理部门较多,为此,国家层面建立了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地方也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但目前还存在齐抓共管效果不强、监管信息共享不畅、协调联动不足等问题,主要运营企业线下调度运维力量也有待提升。”孟秋说。
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作为绿色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骑行共享单车越来越受到欢迎,如何调动单车企业增强运维能力,完善骑行环境,关乎城市交通综合治理水平和老百姓“获得感”,还需政府部门持续发力。
孟秋称,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各地建立以交管部门为核心的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深入落实《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共享单车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