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从老城墙看开化城

2020年6月5日 17:42

  百雉而城。在文明初绽之时,大大小小的城池,正因为有了墙才会被称为城,开化城也是如此。开化的城墙从无到有,从土垣筑成了石墙。在近千年的光阴中,始终坚守在保护者的位置上,日复一日,见证了一座城市的欢喜和悲伤。

  墨子说:“城者,可以自守也。”开化的老城墙,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被修建起来。今天,在开化县江滨路仅存的老城门旧址上,还能依稀辨认出当年哨岗所在的窗洞。这道城门,因正对着金钱山又被称为金钱门,它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然而,开化城最初,并没有这个城门,也没有那道城墙,这里的人居于优山美地,大多朴实率真。公元九百六十六年,吴越国最后一位国主钱弘俶把常山县西面的开源、崇化、金水、玉山、石门、龙山、云台七乡从常山界划分出来设立了开化场,分别取了开源和崇化的首字而得名。这是有关开化这个名字所能找到的最早记载。根据一些专家考证,开化场当时是作为吴越国的一个行政区域而存在的,由于开化历史上就是一个产木材的地方,所以开化场极有可能也是作为一个木材的供市场。

  公元九百七十八年,钱弘俶向宋太宗称臣,开化场与吴越国其余的十三个洲郡一起并入了大宋的版图。三年后,由常山的县令郑安请旨,把开化场升级为开化县,至今已过去了一千多年。当时的开化县城又叫万岁里,在这之前,开化和马金都是大镇,实力相当、难分高下,他们都想把县署设置在自己的镇上,故而争论不休。最后,一个聪明的城里人用计谋结束了这场争执,他提出哪里的水重就把县署设在何处,他事先在开化城的水中放了一点食盐,毫不费力地重过了马金没有加盐的水,最终赢得了县署的设置地。这个比水争县署的传说,迄今为止还被开化人津津乐道。

  当然,历史不总都是如此轻松愉快的,在设置了县署之后,开化县也遇见了前所未有的灾难。由于这里山多林密,又处于江西和安徽的交界之处,所以常常引来贼寇的侵扰。尤其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当时江西上饶地区的一位名叫王浩八的农民,给开化人民翻开了极为血腥的一页。

  根据民国三十八年的《开化县志》记载,王浩八的入侵,使得开化路有白骨、死伤惨重。此后明正德六年,当时担任开化县县令的杨灿认识到,开化为了抵挡外敌,必须要有自己的城墙,于是在他的主持下,开化有了第一道城墙,此墙由土铸成,历时一年时间完工。

  史料记载,“城墙东临金溪,西倚山阜,南北据平壤,周围二千八丈五尺(3362米),高一丈二尺(4米),厚一丈(3.3米),辟六门,上各建楼三楹,南曰迎恩,北曰望极,东曰金钱、曰通济,东南曰起凤,东北曰钟秀。水门二洞,窝舍十有四所,雉碟凡二千一百六十。”

  今天,从金钱门出发顺着城墙弄往南走,不多久就会来到政义坊,这一带在宋朝时期曾建有学宫和按察司,虽然当时的场景已经很难重现,但是现在还能找到政义坊中一处叫金溪亭的遗址。由于城外的芹江古称金溪,这个亭子又毗邻着它,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金溪亭建于清代,它的东边紧连着城墙,南劵门上保留着“金溪保障”四个石刻,就在亭子的一角,曾经有数道标志着每次洪水所能达到的高度线。

  岁月在这个两层的建筑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往日楼阁俨然的金溪亭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影子。残缺的屋檐上长着成片的狗尾巴草,为这个亭子扦插上了非同寻常的标记。它曾是阻挡洪水的坚实屏障,也曾守护着一口名叫采芹泉的井。北券门上保留着的“一路福星”的石刻宣告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而亭中现存的两块乾隆年间的石碑,则代表了众志成城的决心。

  因为历年的洪水,这口井经常会被淹没掉,而老百姓要经常用水,所以经常要去修补,金溪亭墙上保留下来这两块碑,一个是乾隆九年,一个是乾隆三十八年,记载了当时修建采芹泉的事迹。”

  采芹的名字就是学宫的名称,这口维系着莘莘学子每日所需的清澈泉眼,在明嘉靖十八年的大水中崩塌了。同时被毁坏的,还有那道维系着更多县城老百姓安危的古城墙。然而灾难终究无法抵挡人心的力量,于是,才有了金溪亭的石碑上记下的一个个出资重修采芹泉的名字,才有了从嘉靖二十九年开始的五次修建古城墙的记载。

  明天启三年,当时开化的知县叫王家彦,他决定重建城墙,由土墙砌成石墙,人们从龙潭开采石块,在凤凰山上烧制砖头,如此下来,城墙坚固壮丽。

  然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清乾隆三十三年的城墙重建,那一次并未动用民间资金,而是把工作摊派到衢州、龙游和瑞安三个县里共同完成。尽管如此,开化由于地处偏僻,经济不富饶,也很难凑的齐修建城墙的银两。当时开化的县令非常智慧,他想出了一个用开化本地木材去龙游换城砖的办法,终于使得工程入期竣工。在今天老城墙的遗址上,还能找到刻着“龙游”两字的城砖。

  这座饱受风雨的城市,就这样,在众人的搀扶下渐行渐远,这道修修补补的城墙,始终温柔地守护着这方绿地里的生命。如今,城墙上斑驳的青苔掩盖住了她的本来面貌,砖缝中生长出的蕨类也不认识这位立下了功勋伟绩的保护神。然而住在城墙后的老人们,总会花上整天整天的时间凝望着它,沉浸在不知何时的记忆里。

  一张通济门曾经的照片,揭开了古老城门的本来面目。城门上的门楼俨然,那是供守城将士休憩之地。在上世纪八十年因县城江滨路的改建这道门与钟秀门一起被永埋在了地下。迎恩门、起凤门和望极门则在解放后随着县城的拓宽也逐渐消失。

  曾经,这六道门和一堵墙,把十二坊,十五巷,团团围在青山绿水之中。那些星罗棋布的坊巷,把天空分割成一条条明亮的丝线,串联起几代开化人的梦想。昔日的万岁里已渐行渐远,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是钱江源头的一颗璀璨明珠。近二十年来,这个山城的面积扩大了四倍,道路增加到四十七条。“小小开化县,三爿豆腐店,衙门打板子,城外听得见”成为了永远的历史。

  凝视古城门坚实的臂膀,我们知道了这座城市往日辉煌的荣光,凝视古城门斑驳的身影,我们知道了祖辈们在这片热土上开创的艰难。让后来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来源:开化新闻网   作者:   编辑:郑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