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白石尖 韶光耀千古
白石尖是开化最高峰,千里岗山脉的第二峰。1453.7米高的身躯,布满了粗旷的山脊线,遒劲的山褶皱和连片的山顶杜鹃花;8公里大琅坑峡谷,高峻突兀,有累卵之危,峥嵘之险。
白石尖虽不及古田山、莲花尖出名,但在它的怀抱里却有一个氏族,族兴名望,韶光千年。
即便是当今,花重金把子女送往异地求学,那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可在390多年前,白石尖山麓一个遗世独立的山村,一位方氏先人却颠覆了人们惯常思维,不仅自己负笈游学,还把次子送往杭州就读。要知道,此时正是大明江山颓象四露之际,也是他家道中落之时。
如此举动,何以出自一家?又有什么缘由呢?开化文史工作者们为此展开了查访。“民国三十八年《方氏宗谱》记载:‘大溪边乡方田村方一秦遵从父命,在外游学八年,最后完成学业’。因此,我认为,遵从父命才是让方一秦异地求学决定的根本缘由。”县方志办主任查金尧说。
据《方氏宗谱》记载,明万历甲寅年(1614),方一秦一家从邻村下湾迁居方田时,“世业农”,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皆有名望,正当家境稍见殷实,他们的父亲方佳志却对他们说:“孝以显扬为大,孰能体吾志者?”他认为,孝道以光宗耀祖为大,他问膝下四子,你们谁能体察我的心愿?已27岁的方一秦听罢,感慨万分,与兄弟商量后,打点行装,背上书箱,“由新定涉钱塘,入会稽”求学。从此,文名大振,同辈们把他看作是“开化苏轼”。
《方氏宗谱》族训:“自成人而后秀者,教以诗书,朴者安于畎亩。”这一训条进一步诠释了方家异地求学之举。
方一秦次子方元启,自幼聪颖过人,学而不厌。他谙详祖训,深解父意。被父亲送至杭城后,日夜苦读,一年之久,未上枕席。方一秦赴杭探子,方知此情。方元启见父亲心疼,便以诗言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天涯到处有青山”。这首与少年毛泽东《改诗赠父亲》高度相似的七绝诗,表达了自己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清顺治丁酉(1657),方元启终于不负族望高中举人,四年后,辛丑年(1661)赴京会试、殿试,登榜进士,初授直隶大名府河南南乐知县。大溪边乡方田村,明万历四年建造的家族宗祠太和堂,最显赫的位置上悬挂着“进士”匾额,那是方佳志梦寐以求的荣耀,更是方田方氏一族的无尚荣光和骄傲。
“方元启确实是一位值得方氏一族骄傲的人。因为他为官清廉,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大清皇朝创立了许多不朽的功勋。”我县文史工作者刘高汉介绍。
《方氏宗谱》的“仕宦”篇,提出“当官之法,以清、慎、勤三字为要诀者”。到任南乐知县,方元启便以清慎勤自勉,筑城建学,整饬社会,纠正冤错。盐贩宣尚诬控案,陷二十余人入狱,颇有民愤,方元启不畏权贵,顶着压力,申明案情,严惩宣尚。另有李文秀为父复仇案存在冤情,百姓为之不平,方元启顺民意,察真情,澄事实,还清白。因其遵循律法,执拗不阿,“治尚清简,政声洋溢”,博得“拗南乐”之称。
南乐七年,他治县有方,彻底根治了盗寇猖獗、百业凋零、百姓流亡的乱象;他爱民如子,免税银,赐耕牛,赠农具,送种子,招引流民回籍开荒,几年间南乐人口由31000多人增加到127000多人,多了16000多户。在他治下,南乐社会清明,百姓安居。时有民谣流传:“南乐南乐,公来始乐。出作而乐,入息而乐。公乐民乐,民乐公乐”。朝廷敕命嘉奖,特荐授户部福建司主事,兼管直隶钱粮。
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乱,方元启受命参与平叛。作为户部福建司主事,他日夜辛劳,办理军需,被大司农视为左膀右臂,受康熙赞扬。
方元启夙夜在公,勤于政务,终于积劳成疾。康熙十七年(1678),他抱病典试河南,日食薄粥一碗,仍手校甲乙,最终猝于试院。此事传开,朝野动容,相国冯溥特撰挽词:“矢报国恩,一官清白,空留身后之名;死勤王事,几卷丹黄,痛绝闱中之笔”,并建庙入祠。
“方元启职任牧民,才堪良吏,清廉克彰,这种性格,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刘高汉表示。
唐乾符年间,江南方氏迁居歙县黄墩,不久,方庚成、方庚生、方庚旺留居长虹芳村、苏庄唐头、池淮横龙畈一带,成为开化方氏三派始迁祖。之后,开枝散叶,跻身开化第五大姓氏。
在这个庞大家族中,由宝文阁直学士方李,于南宋淳熙年间从长虹芳村率众徙居的县城方氏,最为人才济济,繁星璀璨,方豪便是其中的翘楚。
方豪,字思道,号棠陵,方李后裔。年少就有神童之名,四岁能联句,十六岁投名儒文山先生吾冔门下。二十六岁获乡贡第一,一年后举进士,同年被任命为昆山知县。
“其实,方豪少年时期,贪玩成性,不守规矩,他曾经想弃学从商,也带领过大家求神祈雨等一些荒唐的事情。后来经过他的老师吾冔先生的苦心教诲,他才知错悔改,走向正途。”查金尧相告。
明正德五年(1512),初任昆山知县的方豪,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洪灾。面对昆山水灾饿殍蔽道,枯骨填河的惨状,他冒死上呈《乞蠲逋负疏》,历数百姓之悲情,并慷慨陈词:“夫钱粮,国之用矣;民,国之本也。国本一伤,恐不可复救也!”朝廷派员查勘,实属所书,从而减免了田赋。
“方豪为官清正廉洁,关心民瘼,不畏强权,旷达耿直。他的好友吾谨称赞他‘政,足为百里之师’,后人用‘磊落奇崛’来称赞他的(为官)性格。”刘高汉说。
在原金村乡金路村,迄今还保留着两块石碑,其中一块是武宗皇帝命刑部尚书张子麟题写,送给方豪母亲的贺寿碑《寄赠方封君》。另一块是《林下居记》碑,为方豪母亲墓侧筑庐守孝时所刻。碑文中“以绿竹之君子为之程,以竹林之贤为之鉴,虽不敢自拨于圣贤,圣贤之徒豪之愿也”的语句,抒发了他愿效仿圣贤,誓为君子的志向。
明正德十一年(1516),他补沙河知县,十三年(1518),升刑部湖广清吏司主事,掌湖广省之刑名狱案,所至之地,断狱清明,称誉有声。
明正德十四年(1519),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但好大喜功的武宗皇帝却受奸人挑唆,下诏南巡,而遭百官反对。结果,107位午门跪谏大臣遭廷杖,十一人被打死。方豪死里逃生,但丢了官衔。
可正是那场廷杖风波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罢官回乡后,他将满腔抱负转为寄情山水,隐逸交友。期间辑成《棠陵集》八卷,并与《断碑集》一起被收入《四库全书》。好友吾谨著文称“弱冠为文,辞捷若宿构,或仓促索其数千言,咸立应之,不加点缀而华彩灿然”。
嘉靖元年(1522)世宗登帝,方豪被召回京,复任刑部主事。三年(1524),任湖广佥事。四年(1525),升福建提刑按察副使。六年(1527),四十五岁,上疏乞归,获准还乡。
“方豪还朝后,虽然夙兴夜寐,勤勉理政,但他的内心却厌烦了人世红尘,他在《入京驴背》里就写下了:‘爱看残月弄孤影,未有红尘上破鞯’的诗句,明显看出,他尚未复任,却已思归。”刘高汉认为。
方豪自小酷爱游历,每逢佳景就吟诗作赋,刻石铭文,明代著名心学思想开创者王阳明赞叹:“每逢泉石处,必刻棠陵诗。”他性格豪迈,快意人生,刑部时,与吏部的黄河清和礼部的郑善夫交情深厚,时称“三杰”。与何景明、孙一元、殷云霄等诸贤“并驱中原,名震海内”。他官位不高,却声名遐迩,留下《断碑集》《棠陵集》《昆山集》《奉希集》《蓉溪书屋集》《续集》《珍忆录》《养余录》《老农编》和《洞庭烟雨编》等著作,为开化历代名人之最。
羁鸟归林,池鱼入渊,方豪用诗表达了归途心境:“才断人间念,归舟梦已清。忽传村酒熟,况值野花明。借瓮应相馈,敲门总不惊。披衣忙起问,江月正鸡鸣。”(《归舟梦故山花发田家叩门借瓮贮酒》)
家乡的酒,家乡的花,家乡的月,最热情的,还是家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