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华埠五年之变

2016年1月14日 15:32

蔚蓝华埠 程育全摄

  刚刚过去的“十二五”,对于华埠镇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里,华埠镇党政一班人紧紧围绕打造“千年商埠、生态名城”的总要求,坚持“产业富镇、城建美镇、生态立镇、依法治镇”四轮驱动,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华埠答卷”:荣获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国家级经济综合示范镇、全国文明村镇、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最具吸引力小城市等一系列荣誉。

  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华埠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2亿元,比2010年增长5.6%,财政总收入6389.09万元,比2010年增长156.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986.19万元,比2010年增长187.4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比2010年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5699元,年均增长10%。

  更令人欣慰的是,华埠镇以省级生态型小城市培育为契机,五年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产业转型不断加快、项目建设不断突破、城乡环境不断变美、民生保障不断改善、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一幅幅规划统一、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城乡居民的幸福感也在稳步上升。

  最根本的变化坚持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2014年8月,根据小城市培育的要求,华埠镇成立了县行政服务中心华埠分中心。目前已有行政服务分中心、综合执法分局、经信科技分局、住建分局、环保分局、国土分局、规划分局、市场监管分局等,并增设市场监管(工商)、市场监管(食药、质检)等8个窗口,新增行政许可办事事项50余项。

  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鲁美娟说,“体制改革后,中心业务便从普通服务上升到办理证照,不仅扩大了服务范围,百姓也可以享受到更多实惠。”

  过去的五年,华埠镇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总抓手,着力在制约华埠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素瓶颈、干部管理、督查体系上下功夫、花心思,大胆创新、大胆试验,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的战斗力、部门的协同力和群众的向心力:实行分类别、分难度、分工作量和个性化考核,出台农村“双治”、“三改一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专项考核,确定了项目建设、小城市培育、等六个十大专项,实行“三定”制和班子成员负责、站所包干、村级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出台华埠镇督查考核办法,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

  最可喜的变化坚持绿色发展产业转型不断加快

  “五年以来,我们坚持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当中,着力在产业转型、融合、升级上下功夫,不断强化绿色布局,产业转型取得了新的成效。”华埠镇党委书记姜立忠说。

  2015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41.1亿元,比2010年增长50%,年均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8家,比2010年增加6家,规模工业总产值16.21亿元,比2010年增长45.78%,年均增长9%。这是华埠镇在通过“四换三名”、“退二进三”等一系列举措后交出的“十二五”工业发展答卷。

泰明光伏

  与此同时,在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华埠镇同样在加速发展。鼓励规模化经营、鼓励特色化发展、鼓励创业化发展,五年来,全镇累计流转土地1.3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84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95家,成功入选国家级一镇一品优秀镇;老横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顺利完工成为华埠商业第一街,五洲国际家具建材城试营业,同时大力发展“互联网+”模式,凌云电子创业园全面投入运行,26家企业入驻,全镇农村网点总数达37家,8家农家乐实现上网营销,42家规上企业开展电商营销,培育网络零售商90家,互联网零售额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60%。

  最显著的变化坚持跨越发展项目建设不断突破

  “近些年,随着我们华埠大刀阔斧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也日渐完善,真是感觉每天都有新变化。”经常关注华埠发展的市民余洁冰感慨地说,“现在正在做的九景衢铁路火车站站前片区、七一产业园可都是民心所向的工程啊!”

  四处塔吊林立,车间机器轰鸣,一个个重点项目落地生根风生水起,令全镇百姓倍感振奋。

  “十二五”以来,华埠镇累计引进项目30余个,成功引进五洲国际家居建材城、甲壳虫动漫产业园、古田山饮品等重大项目,独山片区、龙翔新能源、华康产业园等征迁工作全面完成,火车站站前片区、浙西粮食中转库、百里黄金水岸线等征迁工作稳步推进。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组建新的华埠招商分局,制定出台《华埠镇招商引资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和《华埠镇鼓励“以商招商”的奖励办法(试行)》,瞄准华埠发展着力点、产业调整新方向;连续两年打响“百日征迁攻坚战”,发扬“四超精神”,推行“一带两包三联”工作法,“万亩征迁”工作强势推进。

  最直观的变化坚持统筹发展城乡环境不断变美

  行驶在华埠镇主干道上,一栋栋高楼在路灯的映射下显得明亮无比,犹如大都市般繁华;行走在华埠镇的各个村庄,道路干净整洁,小溪清澈无比、农庄错落有致。

  五年来,不少市民开始发现,这座喻有“千年古埠”美誉的古镇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变亮、变净、变美,而这些都让村民们倍感幸福。“村里以前‘三大堆’到处都是,现在不仅道路拓宽硬化了,两侧还栽上了花草。”村民们对城乡环境的变化深有感触。

  “十二五”以来,华埠镇始终坚持以“建新区、带古城”的建设策略,坚定“城市北上、工业南移”的发展方向,高起点编制完成了《华埠镇旅游总体规划》等规划,并按照串点连线,连线成片的思路,对村庄进行整治。

美丽乡村

  “在城市建设上,我们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如完成了华埠江滨夜景提升、205国道景观工程、老横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华民民工公寓和江滨路等民生保障项目,启动了橙山公园、城市污水、街景改造、进城入口景观整治等工程;在乡村建设上,认真落实‘一河一策’,基本完成3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实现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全覆盖。”华埠镇镇长郑瑞锋表示。

  如今,诸如金星村、溪东村这些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和焕然一新的华埠集镇,已经成为一个个展示华埠特色的景区和平台,更成为吸引游客参与、扩大旅游消费、强化产业联动的有效载体。

  最欣慰的变化坚持共享发展民生保障不断改善

  回首“十二五”,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让经济气候有点冷,但华埠在民生项目上的投入,让全镇百姓始终感受到暖意融融。

  “这比我原来的住房好多了。”在华埠镇叶溪村,42岁的安置户全光瑞指出一排排新整齐划一、结构精致的新房高兴地说道。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因为九景衢铁路征迁搬入到崭新的安置房中。“新房有3层楼,以后还可以做民宿、开农家乐,得早点为发展铁路经济做准备。”

  “十二五”期间,医疗保险累计参保人员15万人次,参保率达96%以上,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5.5%,共发放低保、危房改造、优抚金等各级各类救助金3100余万元,建成2.5万平方米安置房,解决了300余户群众住房问题,改造农村低保户危房58户,有效缓解弱势群众住房难题。

  与此同时,开化三中迁建工程、华埠中心小学搬迁、封家小学整体搬迁,省级规范化乡镇卫生院创建通过验收,全面完成县二院综合楼改造工程和村级卫生服务室改造提升工程等一系列城乡公共服务也正在均衡发展。

  最深刻的变化坚持聚力发展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近日,县重点项目--百里黄金水岸线工程下溪段已经全面动工,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但谁曾想,就在几个月前,面对工程的征地拆迁,华埠镇下溪村的村干部们还是一筹莫展。

  “2015年7月,我们开展‘7+7结对共建’以来,金星村就成为下溪村的结对村。金星村党支部书记郑初一挂帅,每天在下溪村工作将近15个小时,和下溪村两委一起走访农户,一起召开会议……”华埠镇组织委员汪昌红说,持续一个多月后,难题被攻破,涉及117户的50亩土地征用工作全面完成。

金星村党建示范点

  这是华埠镇加强基层党建的生动实践。

  此外,为充分发挥党员当先锋、做模范的积极性,华埠镇深入开展理论学习,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水平;完善镇、村干部考核办法和机关内部管理制度,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大力推行岗位党风廉政“一岗双责”,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有关规定,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和管理。

  五年的实践极为丰富,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华埠镇将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绿色发展的信心不动摇,赶超跨越的步伐不停滞,扩总量,调结构,促发展,努力将华埠打造成“国家公园创业城、三省边际商贸城、钱江源头生态城、千年古镇宜居城、基层党建先锋城”。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汪宇露 邹芹 郑浙文    编辑: 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