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开化红色土地上的新脉动

2017年7月13日 17:05

  著名作家谢鲁渤数次走过开化,写下散文《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绿色源于自然生态,红色源于革命老区。

  开化的红是无处不在的。开化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是衢州市唯一的革命老区县,是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是浙西革命的摇篮和开展苏维埃运动的地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化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赣东北、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中共浙皖特委所在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长达7年之久。红军第十军、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军游击队曾在这里浴血奋战,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也在这里集结组编,方志敏、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和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为开化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中共闽浙赣省委纪念馆  朱茜摄

  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在开化大地留下一个个烙印,是因为他们怀抱坚定信念——要给人民美好明天;现在,开化人民正为打造美丽浙江先行区、生态经济示范区、“两山”重要思想试验区、幸福家园,实现绿色崛起,建设更加出彩的“好地方”而不懈奋斗!

  项目扶持:丰富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

  近年来,开化县把丰富的“红色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对张湾乡油溪口-中共浙西第一支部遗址、长虹乡库坑-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遗址、何田福岭山-中共浙皖特委遗址、杨林镇南华山-方志敏战斗遗址、桐村镇徐家村的红十军团徐家村战斗遗址、华埠-新四军一、二、三支队集结地等红色经典文化进行了恢复完善。

  2012年7月,长虹乡库坑村被列为旅游扶贫村。根据发展规划,长虹乡实施了中共闽浙赣省委旧址提升建设工程,除建造红色文化广场外,还包括修缮闽浙赣省委旧址,新建闽浙赣省委纪念馆,以及进行红军烈士墓、红军烈士文化墙、红军烈士纪念馆、红军被服厂等10多个子项目的建设。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66项全国旅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长虹乡库坑村旅游扶贫规划名列其中。为立体化呈现革命老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何田乡在福岭山建造了占地面积410平方米的“中共浙皖特委纪念馆”,还配套建设胜利广场、红军雕塑、胜利长廊等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形成了以中共浙皖特委旧址为核心的福岭山红色旅游区。桐村镇徐家村在公路旁边建立了红十军团徐家村战斗遗址陈列室和红十军团徐家村战斗遗址。齐溪镇龙门村原本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小村,抗日时期红十军团曾在村里驻扎。余氏祠堂曾被当作红军临时指挥部,村里将这座保存完好的余氏祠堂开发成了红色教育根据地,并发展旅游产业。

  “看看在眼前,叫叫听得见,若要办件事,走走要半年。”革命时期的开化,交通闭塞,山区人民走的是羊肠小道,运输靠的是背驮和羊角车,帆船和木排。如今,开化交通体系日渐完善,但红色经典文化所在地,地处山路蜿蜒盘旋、地貌复杂的偏远乡镇,交通制约着开化红色文化连片、纵深发展。

  近年来,为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和旅游的实施,开化县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筹资路子,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积极争取省、市的大力支持,积极筹集资金,落实配套资金。同时,遵循“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对革命老区通村公路进行全面改造,为打造红色旅游提供有力交通保障。

  2016年,开化县红色旅游公路芳村至霞坞线改建工程于当年3月开建,该项目全长8.411公里,总投资约5000万元,采用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时速为30Km/h。现建设接近尾声。中共闽浙赣省委旧址位于长虹乡的库坑。是2011年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二批名录”中“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中的两个景点之一。开化县红色旅游公路芳村至霞坞段改建工程的实施能切实促进长虹乡库坑的红色旅游发展,对整合沿线旅游资源,促进长虹乡的旅游、经济提速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项目扶持,开化县的红色文化使该县拥有一笔巨大的“红色”财富,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全省党员廉政教育培训基地、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中共浙皖特委旧址(何田乡福岭山)和浙江省第一批党史教育基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闽浙赣省委旧址(长虹乡库坑)等,近年来,每年大批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到此参观学习。

何田新貌  余问清摄

  同时,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将“红色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积极打造“线路互通、精品线路”,推出了红色旅游线路,走出了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良性发展之路。在长虹乡、何田乡、池淮镇、桐村镇、杨林镇等地,无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来自闽、浙、皖、沪等省市的旅游团队、自驾游车队随处可见,城区宾馆、乡村“农家乐”宾客盈门。去年,全县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2.7%和25.4%。

  产业发展:让老区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何田乡地处开化的高山远山,受地域条件限制,山区人民致富的门路不宽、方法不多。但淳朴善良的山区人民依托古法养鱼技术,积极发展清水鱼产业。清水鱼养殖需要水清水活,塘埂四周需块石砌筑,同时需要配套堰坝、引水渠等水利设施,造价较高,养殖前期资金压力较大,对低收入群体是个不小的负担。

  2013年开始,在开化县农办的协调推动下,当地扶贫办、水利、农业、财政等部门统筹整合水利工程、扶贫项目、水库移民、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养殖清水鱼的前期补助,尤其是对养殖清水鱼的流水坑塘等基础设施实行全额补助,让低收入群体可以几乎零成本养殖清水鱼。

何田清水鱼养殖  丰智慧摄

  汪立友就是清水鱼项目补助的典型受益者,数年前他返乡时两袋空空,得到补助开始发展清水鱼养殖,“政府帮我建好了鱼塘,让我赚到了钱,然后用这些钱再扩大鱼塘规模,几年下来,就从3口塘发展到了20余口塘,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去年,汪立友又新建了一栋三层民宿,“多亏了政府帮忙解决了前期费用,让我真正走上了致富路。”

  据统计,自2013年实施优惠政策以来,从事清水鱼养殖的农民从不足千人增长至目前5200余人,遍及一半以上行政村,流水坑塘不仅制定了建设标准,数量也达到12000余口,产值7500万元,户均增收5500多元,成为老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生态富民,是开化打造“国家公园”,建设出彩“好地方”的最终目的。开化县根据各村风土人情、产业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扶持一批以蚕桑、毛竹、油茶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今年是开化的产业强县见效年,发展好产业,增收富民才能见实效。为此在《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龙顶茶、清水鱼、山茶油和中药材种植都有专门扶持政策,老区人民也从中实实在在受益。

  而近些年,在开化老区增收带动力最强的产业当属乡村旅游。

  位于钱江源最深处的齐溪镇龙门村,曾经无人问津,如今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全村600余张民宿床位常常满足不了需求。

  “我们村依托红色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现在已经发展成3A级景区村,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景观也逐渐打造出来,我觉得最获益的就是我们这些村民。”在村里经营龙门客栈33号的是一个叫余昌山的35岁小伙,他说以前村子离城远,道路狭窄,唯一好的就是生态环境,真的就是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村里好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赚钱。19岁时他就出门打工,回家办农家乐之前,已经在台州等地当了好多年的厨师长,一年也能挣上十几万。

  龙门村这几年发展快,乡村旅游的火爆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2015年,余昌山的家从外山自然村搬迁到了山下的中心村,建了新房。因为他是当厨师的,村干部就动员他回乡办农家乐。

  2016年6月底,余昌山的农家乐开业了,不仅做餐饮还有民宿。7月份做了20多天就有6万多元的营业额,这让他大感意外,心里也越来越有底气。他还用自己的特长不断完善开化本地菜,也受到了顾客的喜爱。到2016年年底,他的半年营业额突破了35万元。

齐溪大龙新貌  程育全摄

  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乡村旅游的红利,龙门村成立了旅游公司,创新了“1+X”结对致富模式,让34家民宿主体带动157家种养农户共同富裕,2013至2016年4年间,该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从4115元增加到14600元,外出务工人数则从400多人降到200多人。

  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老区人民创造了更多在家门口低碳赚钱的机会。据统计,过去五年,开化县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5.6%和26.6%。

  开化还县广泛组织,推进来料加工业扩面提质,年发放加工费达5亿元,2011年获得“全省欠发达地区来料加工先进县”殊荣,拓展了山区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实施异地搬迁,引导高山、远山、深山和库区人口向中心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转移,着力改善低收入农户生存发展环境。深入开展结对帮扶,为低收入农户发展提供技术、资金、信息、销售支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80多年后,带着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的重任,开化再次开启“新长征”。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多规合一试点中的开化,必将给老区人民带来更多的红利。

来源:开化新闻网   作者:吴莉莉 程磊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