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碧血洒浙西 青山埋忠骨——方志敏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开化

2016年11月4日 16:55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那场艰辛而伟大的战略转移,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千古不朽的史诗。那是绵延两万五千里的、由一个个脚印、一滴滴鲜血凝结起的精神长城。

  长征前夕,为了使主力能安全转移,中央军委会决定派出一支部队,以“抗日先遣队”的名义东征闽浙,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这支部队是策应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的长征前锋,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序曲。

  开化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留下了他们战斗的足迹。

  先遣队挺进浙西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主力红军长征前三个多月从中央苏区派出的一支部队,希望以这一行动威胁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吸引和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的战略转移。

  “红军北上抗日经历两个阶段:一是红七军团阶段,部队先由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组成,1934年7月从瑞金出发,穿越闽境,经浙西、皖南、赣北,至10月底到达闽浙赣苏区为第一阶段;二是红十军团阶段,同年11月,红七军团和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继续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闽浙赣苏区分两路北上浙西、皖南,至1935年1月为第二阶段。”县档案局局长邱伟明介绍。

  1935年1月7日,先遣队在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粟裕、刘英等首长的率领下,从休宁的上下横源出发,经桃林进入开化境内。据《浙江档案》2008年第06期《血染江南半壁红——方志敏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开化》记载:……1月7日当晚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近8000名战士在大麦坞、丰盈坦、龙门下、余家一带宿营,军团指挥部设在余家。

余柏裕:方志敏就住在这里

  “那天下着雨,外面很冷,他们到这里已经是晚上了。”在齐溪镇龙门村余家祠堂,现年80岁的村民余柏裕告诉记者。余柏裕虽然没有亲眼见过这“历史性的一刻”,但他清楚地记得父辈们对他讲述的一些情景。“战士们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脚上穿着草鞋。”余柏裕激动地说,“当晚方志敏、刘畴西等部队首长住在祠堂二楼。由于人多,祠堂里住不下,有的人就住在村子弄堂里。他们的纪律很好,不会乱吃乱拿村民的东西。在山上,红军看见一些避难的村民,还把仅有的几个铜板分给大家。”

  由于国民党四十九师一部已先一日由安徽进入齐溪西坑口。8日凌晨,先遣队从宿营地出发,从齐溪镇大麦坞、龙门下转入遂安(现淳安县)县境。当晚,红十军团在遂安的樟村、扎坑、黄林关宿营。

  挥师南下求突围

  1月9日天还没有亮,先遣队挥师北上,因遇敌阻击即返回淳安境内。1月10日凌晨,又挥师南下,翻过青岭进入齐溪镇大龙山村。“当先头部队接近大龙山村时,国民党四十九师二十一旅四十一团和四十二团一营也正由南向北往大龙山而来,敌我双方在大龙山展开激烈战斗。”县党史研究室余守田介绍。为掩护主力部队撤出大龙返回青岭脚,部队命令由连长刘智先率领军团侦察连担任阻击。战斗中,刘智先的军团侦察连抢占大龙山村外制高点凹头庙,控制了由官台、杨林通往大经村的道路。国民党军正面军强攻受阻,分兵大部绕道大源口上山,于中午时分到达金竹湾后山,腹背夹击红军,双方展开激战。因连日行军,饥饿疲劳,加之弹药不足和地形不利,红军牺牲8人,多人负伤,最终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实现了拒敌于大龙村之外。此次战斗国民党四十九师二十一旅死伤30多人。战斗结束后,刘智先的军团侦察连只有20余人。由于未能赶上撤退的大部队,后留在开婺休地区坚持游击战争。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部旧址(余家宗祠)

  “先遣队在我县境内共与国民党军发生两次激战。1月10日的大龙山之战是第一战。第二次战斗是在桐村镇的徐家村。”余守田相告。

徐家村无名红军烈士墓——桐村镇徐家村山岗上

  先遣队撤出大龙后,连夜行军至淳安的枫岭坞稍事歇息,又南下进入开化境内。经马金、霞山、徐塘于11日下午4时许抵达中村乡张村并宿营。

  “1月12日,先遣队从张村宿营地出发,原计划昼夜兼程,经化婺德苏区回赣东北。”余守田说。化婺德苏区,是闽浙赣大苏区北面的一个外围小苏区,直径约三十里,周围约一百里。部队经篁岸、张湾傍晚至杨林镇杨林村。“红军进村后,村民们把红军引到自己家,生起炭火,给战士们烤火取暖。”

  “红军来到这里已经天黑了,方志敏他们住在我爷爷家。看到他们人困马乏的样子,我爷爷特地为他们烧了一些面条。晚上,方志敏召集军团主要领导在这里开了一个会。”说起那段光荣历史,杨林镇杨林村山底自然村58岁村民李金法激动万分,“第二天早上,方志敏等人离开我们家,冒雪从后山小路爬上去进入南华山。”

李金法:先遣队就是从这里爬上南华山

  “在山底军政会议上,方志敏对在场的领导同志说,敌四十九师、独立一旅,在浙赣交界的小关、号岭、下庄一线,已设下包围圈,现在我们只有向南的路,翻过南华山,经徐家村去化婺德苏区中心,所以,部队应立即开拔,向南前进!”军团长刘畴西却顾虑部队已疲惫不堪,饥饿难忍,所以坚持在杨林宿营,因此延误了部队脱离敌人包围圈,快速进入化婺德苏区中心的最佳时机。余守田说。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杨林村军政会议遗址

  将星陨落怀玉山

  许多年以后,开国大将粟裕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提到:刘畴西同志率领的军团主力到达杨林之后,顾虑部队疲劳,就在当地宿营,第二天(十三日)下午才继续前进。这时,敌浙江保安第二纵队第五团从星口连夜急进三十五公里,超越我主力部队赶到化婺德苏区东部边缘的王坂、徐家村,占领了堵截我军前进的阵地。我军团主力进到徐家村受阻,与敌发生激战,只好以一部兵力掩护,大部队折经南华山、王山村,进入化婺德苏区,掩护战斗一直持续到十四日下午。

  徐家村位于桐村镇西部,地处高山夹击之下,村后有一山名为菜刀岗,属怀玉山脉之余脉。徐家村与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乡的马岭底交界,是浙江通往江西的一条红色交通线。

  “1935年1月13日,方志敏的红十军团从南华山过来,到徐家村已是上午10点多了。但国民党部队早他们半个小时到达。”在红十军团徐家村战斗遗址陈列室内,王畈村村支书苏敦旭告诉记者。

  1月13日,方志敏、粟裕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十军团抵徐家村后山上,遭到敌浙江保安第二纵队第五军团的围堵。

  “当时红军的7个侦察兵从南华山过来赶到这里时,国民党军早就在两边山上部置了重兵,架起了机枪。整个战斗打得异常激烈,从下午开始一直到傍晚。”今年59岁的陈维棠并没有经历那场战斗,但他清楚记得大伯对他讲过的“红色故事”。

  敌人用密集火力封锁住山口,片刻之后,红十军团主力十九师也及时赶到,因山岭狭窄,部队无法展开作战,只好退至左侧高地,占据北面的一段土坎与敌作战。敌浙保五团闻讯从王畈全部赶来,一面把重兵布置在村南高地天井山,从侧翼攻击红军;一面派出部分兵力增援北端高地。红十军团为了保存实力,留下一部分作为掩护,主力则撤出战斗,沿着徐家村南侧山脊翻越菜刀岗向江西的王山村方向转移,继续浴血奋战在怀玉山脉,寻找突围方向。

  “有一名红军战士在战斗中与大部队失散了,直到深夜才敢进村,敲了村民苏乃皋家的门。”苏敦旭说。“苏乃皋安顿好了红军战士,给他准备吃的,为他烘干衣服。第二天,这名战士离去时将身上的马灯留给苏乃皋作纪念。2011年,听说村里要建红十军团徐家村战斗遗址陈列室,苏乃皋的孙子、退休教师苏良法老人把这盏灯捐献给了村里。”

  之后,先遣队主力被敌人7倍于我的重兵铁桶般地包围在怀玉山脉,并用封山、设卡、火攻以缩小包围圈进行地毯式搜山,4000多名红军官兵在菜刀岗一带吃野菜、啃树皮,与敌人展开游击战。

  1935年1月29日,因为叛徒出卖,方志敏在怀玉山的南华山段菜刀岗被国民党兵抓捕。在狱中,敌人用尽各种手段威逼利诱,企图劝降,方志敏不为所动。1935年8月6日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

  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先遣队从1935年1月7日至1月14日,在我县齐溪,马金(霞山、徐塘),池淮(篁岸、张湾)、杨林等地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到之处,方志敏等军团首长亲自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写标语、发传单,宣讲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重要意义,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反蒋。在方志敏等先辈们的革命熏陶和影响下,我县广大人民群众随后也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余红军    编辑: 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