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治水”治出好生态 开化28年来增殖放流各类鱼苗3.1亿尾
7月13日,记者在开化县城芹江、南湖等水域看见,清澈的河水中,密密麻麻的黄尾密鲴、草鱼游来游去,吸引了众多的游客驻足观看。据了解,自1988年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开化县已投放各类鱼苗3.1亿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天然水域内水生生物种群结构和水域生态环境得到补充和改善,全民关爱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小鱼治水”治出了开化好生态。
开化县注重保护渔业资源,提高生态效益,从资源增殖放流入手,恢复水产品优势种群。该县自2007年起设立禁渔期和禁渔区以来,一直坚持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的禁渔期制度,将县城近8公里河段设立永久禁渔区,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对放流区地址、面积、功能、水质检测、增殖效果评估等方面加强管理。同时组建禁捕队伍,开展夜巡和沿溪检查,使电鱼、毒鱼、炸鱼的滥捕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为保证放流鱼苗的质量,该县节约资金,对当年放流的土著品种和名特优水产品的数量和比例进行因地制宜地规划,苗种通过政府招标、网络等媒体向社会进行招标。去年10月,开化县古田山管理局、县水利局联合在位于古田山流域的开化大鲵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域举行大鲵(娃娃鱼)人工增殖放流活动,952尾大鲵种苗回归大自然,总价值60万元,这是开化县首次举办大鲵人工增殖放流活动。
县水利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县城的芹江河道在2007年以前,由于污水直排,渔业资源匮乏,致使河道里的水草丛生,一到枯水季节更是飘萍浮在水面。针对这个实际,该县通过放流花白鲢等苗种,发挥“生态卫士”的作用,河里的水草少了,水更干净、清澈了。眼下,县城河段已是市民休闲垂钓、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开化县注重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渔业生态环境,该县加强对渔业水域企业排污的监控,对全县50家排污企业进行登记,与环保部门密切协作,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排污口进行监测,对企业的超标排污情况进行跟踪,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尽可能降低对天然河道渔业资源损失。县里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各种公开场合,开展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保护渔业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广大群众特别是捕捞渔民适度捕捞的意识,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利用渔政日常巡逻检查、渔船检验和资源增殖放流的机会,向捕捞渔(农)民发放宣传资料,提高他们的护渔意识,并与他们签订增殖放流水域内自觉遵守禁渔和可捕标准规定的协议。同时在增殖放流水域的各主要水道口上设置了警示牌,告知禁渔和保护渔业资源的有关规定。
据了解,2016年开化县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计划投入资金100万元,在全县流域投放草鱼、青鱼、鲤鱼、鲢鳙鱼、黄尾密鲴等苗种5000万尾,分四批进行。目前,开化已全面实行全县禁止河道采砂、全域禁止渔业捕捞、全部山塘水库禁止化肥养鱼、网箱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