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件根雕艺术品整齐地摆放着,苍劲有力,形态各异。谁能想到,这些气势不凡的根雕作品竟出自新会麻风病院康复区一位老人那双弯曲生硬的手。老人名叫叶春达(原名叶池),人们亲切地叫他春伯。春伯的根雕作品连五邑大学的美国籍教授也竖起大拇指。
不辞劳苦上山寻“宝”
10多年前,春伯在商场里看到一些价格昂贵的根雕艺术品,倾心不已,自此萌发了自己制作根雕的念头。春伯就从阅读根雕艺术杂志入门,继而将平时积累的美术、雕刻、绘画、文学、音乐等方面知识,融汇到创作中。经过长时间的探索钻研,春伯的根雕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以茶几、花盘脚、动物为主,流露出浓厚的时代气息。
为了创作,春伯常常上山寻找废弃的树头、树根。他不辞劳苦,几乎走遍了当地附近的山头,并凭多年的实践悟出了一些“寻宝”的心得。春伯认为,观察树头时要从多方面着眼,重其内轻其外,选其精而弃其粗。有的树头正面看是废物,反面看却是宝,这就要反复推敲,多方想像。要炼就沙里淘金的火眼金睛,善于从一大堆天然烂树头中,辨认出“可造之才”。一次,他上山看到一棵枯死的老树头附在悬崖峭壁上,其树头硕大。根据多年的经验,春伯认定这是一个“宝”。他叫来几位好友,帮忙将此树头掘起挪回小工场。
要与更多人分享根雕艺术
春伯门前的小工场经常聚集了三几好友或有识人士,观赏品评根雕作品。一次,五邑大学一位美国籍教授来探望春伯,看到一件由树根天然生成七个人头的根雕作品,爱不释手,然后问价钱。春伯笑着说:“我搞创作不是为了赚钱,喜欢的话可以相赠。”结果教授高兴地带走了这件作品。一位香港客人一次买了他6件作品,春伯也是半卖半送。同在康复区内的60岁的邓学贤老伯,天天缠着春伯学艺,于是他收了这个年纪老大不少的徒弟。春伯说,他要与更多的人分享根雕艺术的快乐。
春伯本来有儿女,但都因染上了麻风病,延误了治疗时间而身亡。目前,春伯每月能领到政府的生活补贴200元。春伯也开荒地种瓜菜,自给自足,日子过得很是逍遥。春伯动情地对记者说:“党和政府没有抛弃我们,给我们治疗,帮助我们康复。是党和政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