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开化支站    总站·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图片 | 数字报纸 | 浙江网视 | 民生帮帮帮
           ·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 页   时政要闻   图片新闻   天下新闻   公告公示   天南地北开化人   平安开化
 专 题   综合新闻   电视新闻   生活资讯   图说开化   县外媒体看开化   人文开化
根雕资讯 根雕名园 根雕名品 根雕名人 根雕文化 根雕知识 业界动态 根雕企业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开化根雕 > 根雕文化

 

“根”者,贵在妙造自然!

2010年8月28日 11:49

把“根的艺术”变成“艺术的根”,系根艺界在当代艺坛应该高举的一面大旗。“根艺美术”只有把“根的艺术”变成“艺术的根”,才可能借助根的天然媒材之美,实现意从心造,达到趣中见妙之境界。它或抒情,或象征,最终一领风骚的是功夫在雕外的内功,是作者凭藉慧眼与匠心“努力寻根”,“寻求非人为地、更为自由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区别于一般雕塑所能具备的,更足以显示原材料美的特性和自然质朴的审美价值”(王朝闻语)而达到的美的发现。

这段文字,见诸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章建明著《大美无痕》这本论根艺审美文集序言(张所照作),可谓所言极是。然而根艺之作,通常被分为“自然造型”与“雕刻造型”两大类,如就前者而论,其观点非常有针对性,于后者也绝不失指导意义,只不过还需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把“雕”等闲视之,尤其对后者而言,这手上功夫也是十分要紧的。否则,好材料到手,弄不好便会糟蹋掉,更不用说“化腐朽为神奇”了。事实上,雕与不雕,多雕或少雕,在讲究“内功”同时,必须根据天然媒材的不同形态,运用不同手段作最出效果的加工,所有选择都不能离开“妙造自然”,从而不负“根”者之所为。因此,结合多年从事根艺创作和创办企业实体的实践,我把对“雕刻造型”的思考,作为心得发表如下,供交流探讨。

所谓“雕刻造型”,泛指借助人为“手术”,动用专门攻木工具,如刀、斧、凿、锯等,包括先进的电动器具,就树木天然媒材,施行去芜存菁的雕凿,旨使处于纯天然状态的根木,转化为作者心目中确立的艺术形象,也就是把“根的艺术”变成“艺术的根”。而“雕”这种“减法”之应用,作为“根的艺术”主要表现手段,一是要求作者具有娴熟的雕刻技术:二是在操作过程中,有关“度”的掌握不失分寸:三是真正要做到“得心应手”,不能将根雕当木雕。凡根艺雕刻造型,之所以与木雕不同,取决于根木固有美感的可塑性,即:皆因它们拥有形形色色的千姿百态,及其独特的肌理效果,经过必要取舍、剪裁和修饰,尤其是因材施艺的雕凿刻画,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让作品雕与不雕的部分都被盘活起来,凸现天然美和艺术美,形成会说话的艺术形象,并且一是一、二是二,每一件皆各具面目,无法被克隆,最终以独一无二的人天同构为看点。很显然,根艺雕刻造型有其基本规律,从而有别其他木雕。

比之根艺“自然造型”,“雕刻造型”以做“减法”为主。其优越性在于作者面对各种不定型的原始根木,拥有较广泛创作空间,均可使之“化腐朽为神奇”,发挥它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价值。倘指望做到这个份上,以至大材大用,小材小用,各尽所能,各尽其职,关键是立足想象,勇于打破框框,不受局限地去“妙造自然”,这对运用根木“打天下”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来说,无疑相当有利和重要。为之,尚须指出的是,时下对有关“雕刻造型”之把握,流行“三七开”创作“原则”,主张“三分人工,七分天然”,以及另有“二分工”或“四分工” 之说,连同“雕得越少越好”这些观点在内,其实并不科学,不能受其误导。因为如此自我设限,于一些基本概念不作探索求证,是不利根艺发展的。实践证明,根艺首先要讲顺其自然,注重“看菜下酒”、“量体裁衣”,不存在什么固定模式,怎样能使天然美与艺术美相得益彰就该怎么雕,收到“妙造自然”之效便好,其中须加关注的关键词,当属“因材施艺”。

可以想见,来自山野根木绝非千篇一律,将其集中屯积,貌似一堆“废铜烂铁”,比柴火都不规则。又如从河床深处挖出来的“阴沉木”等,大者模样堪比“鬼魅树妖”,明摆着是谁也无法用一把尺子来估量的。但鉴于此,恰恰也正好成为我们利用根艺一显身手的机遇和本钱,进而是如何自觉地“因材施艺”,采用什么创作形式和手法,试图表现什么题材,或派什么用场,调动其独特审美功能,推出独具风味的艺术观赏品和实用品等,为我们生活服务,这已容不得再划出个条条框框,依照某种套路来自我束搏手脚、堵塞自身创作思路了。何况时代的日新月异,使得各门艺术处在现代转型期而日趋多元,从形式到内容,从手法到语言,倍见前所未有的的拓展与更新,其变化之大之快,无不令人目不暇接,而根艺安能充当例外?再说,“根”者之奇,能够服从作者“意从心造”的天马行空,在以人工巧藉天工的相互转换、相互依存中尽现玄机,令天工与人工之美随之满目生辉被视为绝,岂能“何乐而不为”?!

诚然,凡美来自发现,来自主体与客体审美碰撞,一旦感觉到位,作品诞生有时会像“顺手牵羊”那般轻松,甚至还看不出雕刻痕迹。如同我早年的《钱江潮》,整个作品向上呈现一道似潮涌翻滚的漫卷激浪,高一米多,长为一米六,超过底部,其扑面而来的气势袭人,十分形象,但并不费工,也未按几等分的“原则”行事,当时根本没想过,实属犯不着!关于人物雕刻,虽然牵涉具体形象刻画,花工一般较重,却同样与所谓“三七开”不搭界。拿近年创作的《十八罗汉》来看,运用表皮结满圆形树瘤的根木,在上面仅作罗汉头像雕刻,使之与根木肌理酷似袈裟裹身的不雕部位有机结合,构成大小略低于真人的人物整体造型,完全视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需要进行考量,其雕刻用时也不一样,无须硬邦邦设限。今年始,尝试在古典亭阁建筑上,选用结节疤疤的枝杆根木,另创了根艺“美人靠”及“倒挂”,再打算用以作《鸟巢》,而这些都不能依靠“几开几开”来搞掂,除了要在“因材施艺”上下功夫,别无他方。

根艺之作,基于天然美与艺术美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关系,贵在“妙造自然”,而“三分人工,七分天然”等区分,则将天然美与艺术美对立起来,诸不知过分拘泥天然美势必影响艺术美正常发挥。艺术美的正常发挥之所以必要,缘于把“根的艺术”变成“艺术的根”,而实行这一转换,又势必建立在与天然美相互依存的关系上,它并非仅以手工雕刻水平论高下,往往还要看作者的创作理念是否对路对头,能否使之“根的艺术”在不乏创意之时,一趋得法得体,以至“艺术的根”不失趣味地体现“根”者审美功能,不仅“雕工”被看好,更见作者“意从心造”及其语言表达,亦能产生“超以象外”的内涵与意境,这是我对艺术美的理解,也是对巧用“手雕”与“心雕” 、“天工”与“人工”之感受。总之,在此仅想说明“根”者,如何把“妙造自然”的文章做到家,无论“自然造型”或“雕刻造型”,这是最值得探讨的。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徐谷青  编辑: 余红亮

 根雕资讯 > 更多
1.开化电力部门全力保障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供电
2.华东旅游交易会部分与会人员将来根博园参观
3.开化五百根艺罗汉面世 正在申报吉尼斯世界之
4.抓紧施工 争取节前穿上“新装”
5.开化县委常委会研究部署根艺节筹备工作
6.根艺节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7.江汛波来开化检查指导根艺节筹备工作
8.开化合力打造根艺文化 强力助推钱江源头生态
9.根博园对面在建停车场 游客今后停车更方便
10.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冲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根雕名园 > 更多
 根雕名品 > 更多
关于本站 | 本站声明 | 联系本站 | 广告服务 |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9〕22号 浙ICP备05008729号
中共开化县委宣传部主管 开化县信息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