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名城——开化
2010年6月21日 19:31
浙江文化名城——开化
颁奖词
就像一颗熠熠闪光的绿色宝石,镶嵌在钱塘江的源头;就像一道巍然屹立的绿色长城,成为华东大地的生态屏障。千年古邑积淀下厚重的文化,三省边界融汇成多姿的风情。来这里泡上一杯龙顶香茗,品山肴野蔌,观林涛起伏,赏根雕古趣,忆峥嵘岁月。在“低碳”成为全球热点话题的今天,这里就是人们亲近自然的佳境天城。
只是莲花峰尖的一泓清泉,沿山而下,经齐溪、走芹江,一路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最终汇成了浙江人民的母亲河——钱塘江。
莲花峰,坐落在开化县境内。这片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土地,赋予了开化人顽强倔强的个性:北宋江景房沉籍于江,为民减赋;明代方豪为民请命,因谏罢官;赵礼生、邱老金等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占旭刚从这里走向世界举台。
如今,开化的连绵群山,还孕育出飘逸俊秀的龙顶名茶和蜚声海外的开化根雕。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34万开化人民在努力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正努力创造着新的文化辉煌。
绿色屏障与红色老区
著名作家谢鲁渤数次走过开化,写下散文《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绿色源于自然生态,红色源于革命老区。
开化县是国家环保总局划定的“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达到80.4%。在谢鲁渤眼中,“张扬的是绿,推销的是绿,呵护的也是绿,绿是开化的着装”。
开化的绿色妆容来之不易。早在2000年,开化县就在全国率先正式确立并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180余家小硫磺、小化工、小水泥等,343处石煤开采点,200余个木材粗加工点先后关停。2002年,开化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开化县编制完成《浙江省开化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出台《关于生态县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并在全国率先论证通过。2008年,省级生态县通过验收。目前,开化县正举全县之力,努力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大气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一、二级水平,在全国2348个县(市)生态环境排序中,开化的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名列第16位,大气质量、水体质量、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均列前10位。
为了让这份“绿”更加持久,2009年,开化县在坚持“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的基础上,确定了“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的思路,努力使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赢。
与绿色生态相对应的,是开化县的红色历史。
开化县是衢州市唯一的革命老区县。1931年,开化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油溪口支部成立后,这里的革命活动就从未停息:1935年5月中旬,中共开婺休中心县委在长虹乡库坑成立。7月,中共闽浙赣省委秘密机关也曾迁到这里开展活动,历时半年。1936年4月,中共开婺休中心县委迁往何田乡福岭山,8月13日,中共开婺休中心县委改为中共浙皖特委。1938年2月中旬至4月上旬,南方八省十二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7000余人先后在开化集结,组编成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后,奔赴抗日前线。
“开化的红是无处不在”、“开化的红也是渗透到骨子里去的”是谢鲁渤对开化作为革命老区的印象:前句说明当年参与到革命洪流中的人员之众,地域之广;后句说明革命精神在当地的影响之深。
龙顶佳人与根雕佛国
“从来佳茗似佳人”,这诗句形容开化龙顶十分贴切。取玻璃杯,泡上细芽般的上等龙顶,看杯中亭亭玉立的身姿舒展,雾气氤氲中,如与佳人相对,此时无声胜有声。
开化茶叶历史悠久。据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开化县志》记载,“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进贡芽茶四斤”。自道光至光绪年间(公元1821~1911年),开化已成为国内眉茶主要产区。1979年,开化县茶叶科技人员在齐溪镇大龙山龙顶潭周围的茶园里,精心钻研传统制茶技术,研制出一种品质优异的好茶,后命名为“开化龙顶”。
1998年起,开化县每年组团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推介名茶。在各大城市的品茶会、茶博会、茶文化节上,“开化龙顶”以“茶中淑女”的身姿频频亮相。2008年3月,开化县举办了首届“开茶节”。作为龙顶“开茶节”的重要一项活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开化县被认定为最适宜生产绿茶的“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今年初,“开化龙顶”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龙顶茶采于深山,开化根雕亦出自深山,茶与根雕已成为开化文化产业的两支奇葩。
开化县城附近,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内,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徐谷青正对“五百罗汉园”进行最后的修饰与布置。这个园区将在9月首届“中国根雕艺术文化节”上对外开放。“五百罗汉园”中的五百根雕罗汉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这里将成为国内首家名副其实的“根雕佛国”。
开化根雕最早的记录见于清光绪《开化县志》:“宋国光,字尔衍,清乾隆邑痒生,授例就营千总,善绘画,善雕琢,得盘根错节之树桩,随手刻划为人物花鸟,见者叹以为真。钟峰书院落成,门窗雕刻竹叶,镂梅花兼绘古十八学士栏壁,形神毕肖。”真正将开化根雕发扬光大的,则是徐氏根雕传人徐谷青。1991年,徐谷青创办开化根雕厂,并将其艺名“醉根”注册为作品商标。他的弟子黄金福、江渭东、徐伟平、李慧明等,也先后创办了杰根艺品公司、一朴作坊、天韵根艺、钱江艺术馆等,形成以徐氏根艺为主的开化根雕艺术创作群。2001年9月,开化县被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根雕艺术之乡”。目前,开化全县有根雕从业者数千名,年产根雕作品30万件。
非遗保护与文化服务
2009年6月,开化非遗保护志愿者协会集体当选“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新闻人物”。同时,由志愿者发掘整理的叙事山歌《九娘歌》当选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新发现”。
至今,开化全县共有开化根雕、草龙、霞山古民居营建技艺等11项省级非遗保护代表名录。2008年,开化(苏庄舞草龙)被确立为浙江省中秋节两个标志地之一,当年成功举办了中秋节(苏庄舞草龙)原生态展演活动,获得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开化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卓有成效。目前,全县已先后完成了4个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17个市级特色文化村、99个县级特色文化村、8个省“东海明珠”文化工程、8个市“金走廊”文化工程、43个省级文化示范户的创建工作。投资一个多亿建设的文化艺术中心于今年县“两会”期间投入使用;投资1800万元建设的开化电影大世界共8个影视厅,建成后将是衢州地区一流的数字影院。全县已初步形成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级文化活动室、流动图书室、大篷车等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开化县以节会为载体,促进文化与经济有机融合。2007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开化·钱江源生态旅游文化节,开展了“周末文化广场”活动、“新农村、新农民、新风采”农民文化活动;2008年成功举办了庆元宵暨首届钱江源“农民欢乐周”活动,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区·开化启动仪式暨首届“开化龙顶茶”开茶节,新四军一、二、三支队在开化集结组编7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开化·苏庄舞草龙原生态展演活动,开展了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2009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开化龙顶茶”开茶节、中秋民俗文化节。
开化文化关键词解读
1.龙顶茶文化
“开化龙顶”早在明朝即成为专供朝廷的“贡茶”,是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具有“干茶色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特征和香高味醇、久冲耐泡的特点。
目前,“开化龙顶”已获得了省部级以上金奖53次,并先后入选“浙江省十大名茶”,全省“十大最受市民喜爱的品牌农产品”。全县共有骨干茶园10万亩,10万农民从事“开化龙顶”种植、加工、销售,茶叶增加值约占全县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1/5,是农民增收的第一大农业产业。采茶、制茶、销茶已成为开化人民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泡茶、敬茶、品茶更成为人们显示素养、表达敬意、寄托感情的时尚和生活艺术。
2.根雕文化
根雕艺术融书法、绘画、雕塑为一体,依据树根的材质、形态,运用蒸、泡、剥、锯等技艺,使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木头疙瘩变成了出神入化、姿态万千的艺术精品。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化根雕艺术产业迅猛发展,成为继东阳木雕、青田石雕、黄杨木雕之后的浙江第四雕。2004年,中共开化县委、县政府着手建造“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至2009年,已建成巨型五百罗汉园、中国根雕博物馆、醉根文化休闲度假村、徐谷青根艺精品陈列馆、醉根艺品展销厅、奇石盆景园、枯树名木园等景区。博览园不仅是集根雕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休闲胜地和钱江源旅游的风景区,更是开化根雕的传承、发展基地。目前开化根雕已成为开化县的一张“金名片”,已成为钱江源头一种特色文化产业。
3.举重文化
开化民间早年就有练石担、举石锁、习拳弄棍的风习,有着广泛的群众举重运动基础。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化少体校的举重队就开始为省举重队和国家举重队输送人才。2000年,开化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从当年简陋的训练场地走出去的,不仅有两届奥运冠军占旭刚,还有超女子举重世界纪录的全国冠军李佳敏,我省第一个超女子世界纪录的叶美珍,打破亚洲纪录的占晓林等等。如今,开化已投入2000多万元在县城的黄金地段建设了既可训练、又可举办大赛的亚洲一流举重馆,多个全国、世界举重比赛在这里进行。举重运动员在赛场上“负重拼搏、敢与争先”的精神也成为开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4.红色文化
革命战争年代,开化是中共闽浙赣省委、浙皖特委、开婺休中心县委等党的机关所在地,是新四军的集结组编地,方志敏、关英、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有360多名开化子弟献身革命事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年代的红色种子留给开化人民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中共浙皖特委旧址(何田乡福岭山)被命名为全省党员廉政教育培训基地、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中共闽浙赣省委旧址(长虹乡库坑)被命名为浙江省第一批党史教育基地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资源已成为开化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教育的重要平台,青年学生感受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每年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7000人次以上。
开化红色资源正成为更多文人笔下的创作题材。近年来,10多个反映开化红色革命的电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出,30多篇开化革命小说、党史研究论文先后在相关报刊上发表。
5.中秋节文化
2008年1月,开化县被省文化部门列为“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保护示范地”。
开化民间对万家团圆的中秋节情有独钟。舞草龙、戏龙珠、打中秋包、中秋吃鱼等习俗在各乡村广为流传。其中,苏庄香火草龙最为讲究和壮观,这也是开化被列为省级中秋节标志地的原因。
据汪氏宗谱(康熙二十八年所修谱)记载。元至二十二年,红巾军首领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于江西九江,朱受挫后退至浙江云台(即今开化苏庄镇)休整。此时又值中秋,当地百姓杀猪宰羊、舞草龙犒劳红巾军将士。朱元璋观看了舞香火草龙后,称草龙为“神龙”,并提诗一首:“岁以中秋八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满天星斗拱明月,拂地笙歌赛火龙”。洪武六年朱元璋登位后,派大臣中书舍人叶琛到苏庄封金溪村为富楼村。当地人认为龙是帝王化身,应有銮驾相伴,便扎制了“宝扇”、“桂花树”、“人物像”、“吉字匾”,还有“蝴蝶”、“飞鸟”、“天鹅”、“鱼、虾、蚌、鳖”等水族动物与草龙伴舞,增添了苏庄草龙的特色,这一表演形式一直传承至今。
苏庄香火草龙与其他地方的草龙不同,它是用稻草扎成龙身,并插上密匝匝的香火,舞龙时点燃全部香支,草龙就象一条火龙,在月光朦胧的夜色里,烟雾缭绕,香气飘逸,香火草龙在刚收割过的田野里,腾云驾雾,狂奔飞舞,极为壮观,堪称一绝。2007年,苏庄草龙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
詹元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