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生董武剑和他的六项专利
2013年12月9日 16:15
在开化县人民医院,有这样一位眼科医生,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十分热爱发明。短短4年时间里,他就拥有了方便拆洗的卫生筷笼、安全削笔刀等6项发明专利。他就是县人民医院眼科主任董武剑。
医用器械操作不便激发改良念头
便捷式车衣
董武剑,1999年大学毕业,通过人才交流被分配到县人民医院眼科工作。
2007年的一天,董武剑为病人取卡喉鱼刺时发现,全方向、多动能异物钳不怎么好用,尽管最后将鱼刺取出,但他和病人都被折腾得满头大汗。事后,他将异物钳拿在手中仔细端详,发现医院里标配的异物钳头部很大,不能转向。被鱼刺卡喉的病人本来就很痛苦,若还用这样的异物钳深入喉部,会造成病人反胃恶心,不利于取刺工作的进行。于是,董武剑萌生了改装异物钳的想法。说干就干,他很快就设计好了方案:将异物钳的头部体积变小,使其可以自由转向,增加菱形细小齿,增加夹持异物的稳定性。随后,他将方案寄到国家专利局。经过一年的等待,2008年8月20日,他终于拿到了第一本专利证书,这是对他发明兴趣的极大鼓励。此后几年间,董武剑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给家用棉拖鞋装上拉链、设计方便拆洗的卫生筷笼、便捷式车衣、安全削笔刀……
专业领域发明大放异彩
2010年5月,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在儿媳的陪伴下来到了县人民医院眼科,找到了董武剑。经了解,他俩刚从杭州回来,某省级医院的眼科专家说老人的眼睛没法治。董武剑仔细查看了病历和检查后发现,老大爷右眼视网膜脱落而导致失明,还伴有白内障,左眼则完全失明。董武剑知道,这样的情况,复明的可能性很小,但老大爷的复明欲望很强烈。董武剑马上安排老大爷住院,并开始仔细研究治疗方案。
术前,董武剑和老人温和地交流,帮其放松紧张的心情。术中,更是全力以赴。两小时后,手术获得成功。“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孙女都5岁了,我还没看见过她,现在我终于看见了!谢谢你,董医生!”术后,老大爷的右眼视力达到了0.6,这让大家兴奋不已。这次手术让董武剑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让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找到了新的“发明”。
董武剑对部分手术技术进行了改良,这是他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创新。“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经典的白内障手术方式,也是眼科医师的必备技能。然而该手术方法因只有一个切口,吸除白内障残留皮质时,切口正下方形成操作盲区,稍有不慎,就会破后囊(极薄的一层膜)而造成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因此,很多眼科专家进行该部位操作时会战战兢兢,并再三告诫自己,不要追求完美,不要做“12点钟英雄”(手术切口正中为12点钟方位)。
难道要让盲区成为一道永远不可逾越的障碍?难道手术就不可以再完美一点?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和请教,董武剑终于发现在手术眼切口的外下方,增加一个辅助性自闭合切口,就能彻底解决“12点钟”的皮质残留问题,手术品质显著提高。
为了掌握精细的手术技艺,董武剑经常会找些动物眼球来进行各种手术练习,猪眼则成为使用最多的材料。像白内障手术娩核也是一个难题,稍有不慎,上浮的白内障核与角膜内面吸附形成类似两层紧贴的湿玻璃,滑动的过程中会大量刮伤极为宝贵和重要的角膜内皮细胞。(该细胞是维持角膜透明的生理基础,一旦数量减少到一定量,就会导致无法治愈的角膜水肿,从而严重影响视力。)为此,董武剑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设计出了脉冲式水液娩核法,让流动的水液层隔开白内障核和角膜内皮层,让白内障核在稳定的水流中慢慢“游”出来,极大地保护了病人的角膜内皮资源,为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避免角膜内皮损伤而导致的视力损伤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记者问及董武剑为何如此热衷于发明时,他说:“我平时就对军事、机械很感兴趣,发明创造是我的毕生梦想。我的一些发明,就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个更安全、更有质量的生活。”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余问清
编辑:
王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