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龙门破“阵”之道——“乡村调查”系列之一

2019年3月25日 16:15

  编者按:近年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目标,衢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地也积极探索振兴乡村的不同路径,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涌现了一批具有复制和推广价值的典型,但在具体实践探索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衢报传媒集团策划推出一组“乡村调查”,通过解剖个案,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提供启发性思路。

  调查对象: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

  村庄档案:龙门村位于钱江源头、浙皖边界,地处钱江源支流龙门溪畔。全村区域面积14.14平方公里,现有住户321户,人口1056人。以乡村休闲旅游为产业特色,现有57家民宿,700张床位,为国家3A级景区。2018年农民人均年收入2.18万元,村集体收入103万元。

  在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村委会办公楼门口挂了好多牌子,其中一块深红底金色字的“乡村振兴研究院”牌子特别引人注目。

  这是2017年由开化县委党校挂的,龙门村是他们的乡村振兴课题研究基层观察点。村党支部书记汪德刚说:“龙门村发展到现在,的确需要好好研究下一步该怎么走了。”

  用了短短6年时间,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近五倍,村集体收入增加近十倍,龙门村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风生水起,“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转化成“金山银山”。

  但是龙门村产业培育中存在的一些天生不足问题开始显现,制约着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如何突破美丽经济产业培育过程中的瓶颈,事关龙门村的未来。

  龙门村遇到的问题具有共性。日前,记者对龙门村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访。

  布局:给龙门找一条生路

  原本村集体靠几万元公益林补助款支撑,近一半村民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龙门村成了一个行将消失的“空心村”。

  村党支部书记汪德刚和他带领的村两委班子,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眼前的这片绿水青山“变现”。办农家乐、搞乡村休闲旅游成了大家的共识。

  2013年春节,村干部们开始分头行动,上门动员外出打工村民回乡创业。

  村民余昌山从20岁起走出龙门,辗转温岭、玉环等地,从学徒一直做到酒店管理层,在开化县城买了房子。那年春节,汪德刚上门动员他回乡办农家乐。一边是每年稳笃笃的三十万收入,一边是汪德刚向他描绘的龙门村美好蓝图和各种优惠政策。经过全家人的激烈争论,余昌山最后决定回家搏一回。

  下午一点钟,余昌山送走最后一拨食客,有空坐下来和记者聊天。余昌山自我点赞5年前的冒险决定:“去年做了百来万的毛利,我给每个参与的家人都开工资,大家都有事干了,很开心。”他还向记者展示了他刚拿到的餐饮二级技师证书,还有一摞名菜名点获奖证书。

  余昌山只是整个龙门村众多“回归”的打工者代表。农家乐集聚了人气,已有两百多位像他这样原本长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村创业。

  从无到有,从2013年开出首批10家农家乐,到现在的57家,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五百人次左右,彻底改变了龙门村人的生活和就业方式。村民黄良树说:“节假日经常一桌难求、一床难寻,更可贵的是回头客越来越多。”龙门村后来居上,找到了一条吃生态饭的新路子。

  变局:不断冲破“天花板”

  “农家乐、生态环境都是高度同质的乡村旅游资源。”汪德刚也坦言,龙门村农家乐在规模速成的同时,也带来了“跳空”现象,近几年不断地在“补课”。

  刚开始时龙门村也出现过相互抢客源、压价格的不正当竞争。为此,村里出台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全村农家乐统一品牌,对外统称“龙门客栈”,村集体出资成立的称为“天字号”,村民私人成立的称为“地字号”,但保留农户自家店号,统一标准、统一标价。2014年,成立了开化九溪龙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统一接待、统一安排客源。与此同时,村集体还统一组织各种技能培训,制定经营规范。

  部分抢得“头口水”的村民先富起来了,但村民之间收入差距在拉大。为实现先富带后富的目的,村集体制定了“1+X”帮扶模式,即一家农家乐至少挂联3家农户,农家乐优先向挂联农户采购农副产品,优先雇用挂联农户劳动力。目前,全村258户农户直接或间接参与农家乐经营。今年71岁的村民吴秀玉每天向挂联的九山半农家乐提供豆腐,原本腿脚不太灵便的她凭着做豆腐的手艺,如今不出家门平均每天至少可挣四十元。

  “农家乐以‘土’吸引人,但也要‘土’得有味道。”汪德刚说,文化是产业的魂,是让一个产业走得久走得远的内生动力。于是,龙门村请了两位专门从事民间文化挖掘的老师,经过一番整理,还原了龙门九景和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村里组织了农家乐烹饪大赛,评选出“龙门九大碗”,还给每一个菜取了既有文化又迎合消费者心理的菜名。

  季节性是农家乐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近几年来,龙门采取每年一项目,年年小进步的方式,先后引进了社会资本参与一些旅游设施的建设。去年引进社会资本100万元,建成350米长的高山滑道,投资方占51%股份,村集体资源入股10%,农户入股34%,村集体资金入股5%,每年根据经营收入分红。今年引进社会资本600万元,建成158米长的高空玻璃栈桥,15年内共向龙门村返利240万元,其中80%为村民分红。今年将再引进一个漂流项目。“通过不同项目的季节性互补,努力让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汪德刚说。

  尽管近几年来龙门村不断地调整着发展思路,但随着产业体量的越来越大,在很多方面遇到了瓶颈。汪德刚分析认为,一个村的资源毕竟有限,还受特殊区域位置的制约,引进社会资本的难度在加大。面对越来越规范的消费升级市场,原来靠能人治村带来的边际效应日益式微,靠单纯政府政策性投入和村集体招商引资做项目的动力后劲不足,尤其是管理水平滞后于产业成长,也拖累了乡村旅游品牌的进一步提升。

  破局:请专业的人营销龙门

  “资本是来挣钱的,不是来扶贫的。”汪德刚说,如何有效突破产业发展的这些瓶颈,还是需要借助社会力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共享发展红利。

  去年11月,上海环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式入驻龙门村,接管龙门村的旅游资源整合、运营和开发。根据双方合约,环宥公司每年要为龙门村新增十万游客,30%收益归龙门村,并完成今年漂流项目和日后其他建设项目的社会资本招募。

  环宥公司入驻龙门村以来,则着手对村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摸底。“我们坚持轻资产经营理念,不直接投资开发项目,而是通过项目包装,引入社会资本,为龙门村拓宽发展的思路。”上海环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道发说,

  海拔700多米高的龙门村外山自然村是一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35户人家陆续搬迁下山,一幢幢古朴、保存完好的泥瓦房被村集体统一回收。环宥公司计划引进社会资本,将这里改造开发成乡村休闲游新景点。

  郑道发分析认为,龙门村经过前些年的开发建设,已打下了很好的产业基础、品牌基础和社会基础,目前龙门村存在的问题是当下乡村旅游开发的共性问题。“这只是一个乡村旅游品牌培育的上半场,下半场靠运营,潜力更大,凭龙门现有的产业体量,要做成旅游目的地是不现实的,可以将龙门做成一个串线旅游产品,与100公里以内的景区形成互补。”

  在谈到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郑道发认为最关键的是专业运营,需要推一把走向市场的那只手。“有了这只手,乡村旅游在助推乡村振兴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多地方的旅游产品品质不差,但为何效益不尽如人意或走得不远,就是因为不愿意放开自己的手,另请专业的手。

  如何走好美丽经济下半场?

  发展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不言而喻,龙门村的实践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红利,在整个转化链条中,每一环都是“惊险一跳”。龙门村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但他们面临的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惊醒。完成了美丽经济幸福产业的上半场布局,如何更久远地走好下半场?这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以政府力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快速而有效,结合衢州良好的生态本底,完成美丽经济幸福产业的上半场布局,可谓立竿见影。而要持续推进美丽经济幸福产业的下半场,必须在遵循产业和市场发展自身规律的前提下,对接互联网时代、消费升级时代的新特点,不断突破随之而来的一块块“天花板”,在不断变局、破局中完成新的布局。

  坚持共享理念,牵手社会资本,完成美丽经济产业下半场的破局,尤其是让专业的市场化运营融入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培育和营销,达到美丽经济幸福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最终助推乡村振兴。这是一条值得关注的新

来源:衢州日报   作者:葛志军 吴莉莉 程磊   编辑:姚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