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大溪边乡文化礼堂:历史的凝望 文化的复苏

2018年11月13日 16:02

  大溪边是一个古老的山乡。这里,有千年红豆杉;这里,有众多的古树群。最为可贵的是,这里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并在不同时期经历了沉沦与复苏。

  山乡的历史痕迹

  在大溪边乡,至今尚存两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宋名臣第”和“大宗伯”。

  “宋名臣第”是墩南村余氏家族的祠堂。余氏祖上出了一位名臣叫余玠,是杰出的民族英雄。族人为了纪念余玠这位老祖宗,故将祠堂取名为“宋名臣第”。

  以“宋名臣第”冠名的余氏大祠堂,青砖黛瓦座北朝南,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祠堂内戏台、厅、堂三进,是四柱三间五楼牌楼式大门。正堂上端的一块大匾上写着“爱日堂”。祠堂内硕大的柱础,开阔的天井,以及各种雕花镂纹的悬梁花窗,梁坊斗拱,门楣窗棂,再现了墩南余氏曾经的辉煌。

  而“大伯宗”是大溪边村的余氏宗祠,占地1440平方米,是我县境内面积最大、门楼最宏伟壮观的古建筑。正明间上方书“大宗伯”匾,下方及次间梁枋皆用砖雕镶嵌,内容有龙凤、狮象等。整个门楼气势宏伟,非常壮观。

  这两座历史渊源厚重的宗祠如今已经成为这两个村的文化礼堂。

  在村民美好愿景中重生

  走进方田村方氏宗祠,木雕师傅们雕刻的精美木结构内饰映入眼帘。方氏宗祠“太和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建筑结构已损毁。在2014年时进行了修复。当时,得知村里要修复祠堂,党员、干部带头捐款,村民和其他村的方氏族人及爱心人士尽己所能,捐款捐物。一座在历史中被损毁的文化礼堂在村民的美好愿景与同心协力中重生,熠熠生辉。

  除了“太和堂”,近年以来,大溪边乡通过民间集资、项目整合等途径,修复阳坑口观音桥、阳坑登云桥等古廊桥,同时还投入资金修缮了在岁月侵蚀中逐渐破旧的“宋名臣第”和“大宗伯”。

  历史底蕴绽放的“文化花朵”

  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大溪边乡每年都要举办三次盛大庙会,“三月三”是纪念古代英雄“毛令公”庙会;“五月十三”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保丰收,纪念“关公磨刀日”庙会;“六月六”是纪念先祖余旦六兄弟贤德庙会。舞布龙、唱大戏、逛集市,人潮涌动穿梭在修缮一新的文化礼堂内外.....自2012年开始,大溪边乡的这三大庙会起名“大溪边祈水节”,并列入了第四批省非遗名录。

  一年接着一年做,一代一代进行传承与发展,大溪边乡的文化礼堂不断变得更亮堂、更辉煌,这些民俗活动正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随着“祈水节”的走红,也预示着文化的力量必将在乡村振兴战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来源:开化新闻网   作者:刘志科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