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守望“古村落”

2018年10月26日 18:15

  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从遥远的农耕文明走来的中华民族,为了方便农事和生产生活,往往选择在依山傍水或平原河网地带打造一个又一个聚居点,慢慢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村落”。

  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村落特点和建筑形态。那些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现存比较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被认定为传统村落。

  一个个传统村落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而今,有的村落正行走在消逝中,有的村落已经消逝。为了保护现有传统村落,自2012年以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先后数次组织传统村落调查,分4批将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浙江401个村落入选,其中衢州21个。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建设的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第一期上线,其中龙游三门源村、江山大陈村、开化霞山村入选。

  传统村落之历史——从遥远的农耕文明走来

  不论是龙游三门源村、江山大陈村还是开化霞山村,走进村庄,依旧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焕发着不竭的生命力和烟火气。它们都来自遥远的农耕文明时代,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

  三门源村内斑驳的古建筑墙体俞施摄

  三门源是一个古老的小山村,相传最早在此定居的是季姓家族,最早来自江西。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村中季姓家族人口日渐稀少,现已不存。北宋末年至南宋咸淳六年,翁姓和叶姓两大家族始迁世居于此,“翁氏宋避方腊之乱,迁居龙邱三门源”,叶氏家族迁居三门源则是“宋咸淳六年文彬公为第一世祖”,因为先祖托梦而寻至三门源定居。

  江山大陈村,得名于汪氏始迁祖汪普贤。汪普贤乃元延平路儒学教授。因汪姓鼻祖、鲁成公黑肱之次子汪,有功于鲁,封颍川侯,而颍川地属古陈郡,系汪侯食采之地,故汪文洪用“陈”字为其四子分别取乳名为:大陈、陈宝、陈三、陈四。长子“大陈”,学名“普贤”。明永乐初自常山县迁入江山县须江九都后,以己名为地名,亦含怀祖之意。汪氏后人经过近600年的苦心经营,创建了一个具有“徽派古建筑村落文化”“汪氏徽宗衍脉文化”“崇教重儒家文化”“春祈秋报民俗文化”等特色的传统村落。

  而位于钱塘江源头的开化霞山村,曾是唐宋古道必过驿站,更是南宋钱塘水道的重要埠头,是一个以古商埠、古驿道为依托,向四周扇形发射的大村落。霞山传统村落以郑、汪两大姓氏为主,据《郑氏宗谱》载,宋皇继祖志乔迁丹山是为肇基始祖。元丰癸亥(1083年)郑律公因洪水毁村而乔迁丹山对岸,因见霞蒸丹山、紫气氤氲,故名霞山。霞山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沉淀,还有许多文人墨客如宋代朱熹、吕祖谦、张式、陆九渊,明代商辂、方豪,清代戴敦元,近代袁世凯、余绍宋、于右任、马一浮等留下大量的美文墨宝。

  传统村落之建筑——一部会说话的史诗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就有根深蒂固的重农抑商思想。自宋代商业出现后,虽有人离开土地从事商业活动,但在发家致富后,又都会回到家乡修建深宅大院。传统村落中的建筑,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一部会说话的史诗。

  掩映于鲜花丛中的大陈村古建筑资料图片

  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上,三门源、大陈、霞山三个村落的建筑形态都属于浙西民居风貌,其中三门源和霞山古建筑是三进两搭厢、三进两明堂,大陈古建筑是三进两明堂。

  站在三门源村明代所建的连心桥上,脚下流淌的就是清澈的碧溪。碧溪不仅是村落中重要的景观带,也是古代三门源对外商贸的重要通道。碧溪两侧,分居着翁姓、叶姓两大家族的后人,建筑依溪而建。三门源古村现存有明清古建筑约60幢,其中明代建筑占多数,还有少量民国建筑。

  三门源叶氏民居由恩贡叶鹤天的伯父贤十九公叶庆荣于清朝道光年二十六年(1846)耗巨资建成,在2013年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民居由“荆花永茂”“芝兰入室”“环堵生春”三座主体建筑及附属用房、院门、照壁、池塘(花园塘)等组成,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

  霞山古村内共有古建筑300多幢。省保建筑启瑞堂,占地面积3349平方米,有正厅(启瑞堂)、后厅、花厅、书斋和杂物间,是当时大木材商郑松如的宅第。据民国《郑氏宗谱》记载,启瑞堂始建于清光绪20年,现建筑为民国5年始建,建成于民国37年。

  大陈村拥有古建筑40多幢,文昌阁为省保单位之一,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系清、民两朝环山汪氏捐资修建,供族人祭祀文昌帝君及魁星之地。现文昌阁为2007年重修。

  粉墙黛瓦、马头翘脚,抚摸着青石的肌理,漫步在这些传统村落中,建筑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粱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拱、牛腿等位置突出、光线明亮、便于观赏的地方,无不雕刻着一幅幅生动的小乡农家生活情趣图;石雕上雕刻着的八洞神仙、渔樵耕读、福(蝠)禄(鹿)寿(桃)喜(喜鹊)等,无不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传统村落之保护——一个虎口夺食的任务

  保护,是传统村落绕不开的话题。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这是一个虎口夺食的任务。

  站在不同的维度上,可以看到传统村落身上所不同的文化价值。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

  霞山村内古色古香的老街余求兴摄

  走过这些传统村落后,都不难发现,村庄内都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年轻一代已经远离家乡。漫步在这些古建筑中,多见墙体坍塌、青苔腐蚀,加上大火、暴雨等,古建筑被破坏的风险依然存在。

  保护传统村落,就是守住我们的乡愁,守住中华文化之根。

  在走访了大陈、霞山和三门源这三个传统村落后,不得不提三门源传统村落的保护。

  “三门源采取的是一种‘堵疏结合’的保护方式。”龙游县史志办主任黄国平介绍,2002年开始,他曾负责过一段时间的文物保护工作,为了保护三门源的古民居,他们甚至还与建房户爆发过肢体冲突。他说,为了保护古民居,三门源村的农民审批建房从1995年左右就暂停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拆旧建新与保护古民居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三门源古建筑外围,有好几排新建的民房,这些民房虽是新建的,但是都统一仿古建造了马头墙。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放弃;百姓的建房需求,也要满足。在这对矛盾之中,黄国平等人曾带上三门源村干部和二十多位想建房的农户分别到西递宏村和东阳卢宅学习古民居保护的先进经验。在学习了各地的先进经验后,在传统村落中心位置,在不影响消防通道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允许百姓仿古建房。同时在村庄外围划出集聚点供农民建房,同样为了维持村庄的整体风貌,实行风貌管控。

  霞山村于2002年被列入县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12年,开化县则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县领导任组长、多部门组成的霞山古民居抢救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重点对村内现存的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修缮保护。同时按照保护和利用规划的要求,兼顾重点线路上的道路环境整治、文化挖掘提升和配套设施完善。

  链接:

  中国传统村落为农耕文明“代言”

  自2013年起,每年中央1号文件均提出传统村落保护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列为主要项目之一,并提出积极推动传统村落数字化工作。

  几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建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制度,大量传统村落被纳入有效保护范围,扭转了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大量濒危遗产得到了抢救性保护,村落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很多传统村落成为美丽乡村的代表,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传统村落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据新华社2016年10月14日报道,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已初步建立指导和管理机制,并获得中央财政平均每村补助300万元的保护扶持。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优秀村落建馆工作的通知》(建办村函[2017]137号),正式启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完成了数字博物馆一期开发建设任务和165个村落建馆工作。

  数字博物馆分总展馆、村落单馆及全景漫游手机客户端。总展馆设名录、探索、学术、活动、文创、社区、资讯等栏目。名录栏目包括第一批165个优秀中国传统村落单馆和4153个传统村落名录。探索栏目设“传统建筑”“非遗传承”“格局肌理”等文化专题及传统村落大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的方式,实现对传统村落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大数据库分析成果,为规划专业人员、旅游爱好者、村落保护者、社会大众提供详实的传统村落数据。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集中展现了优秀中国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孕育的农耕文明,向世界宣讲中国传统村落的故事,突出展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对提高村落地位、扩大村落影响、推动村落保护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来源:衢州日报   作者:俞施 吴莉莉 郑曦   编辑:姚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