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境迁无复半台古 教泽绵长育英贤——开化古代书院拾遗

2018年5月15日 08:57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最早出现在唐代,宋代是其发展的高峰。开化位于钱塘江源头,虽地处一隅,但自宋太平兴国六年建县至清代,其书院教育异常繁盛,读书之风甚为浓厚,一场润物无声的文化启蒙也因书院的兴起而逐渐走向成熟。据清光绪《开化县志》卷之三记载:“……开虽小邑,而人文萃于庠序,礼陶乐淑涵濡于教泽者深矣。圣朝诏建学宫,崇尚教典,有加无已。士生其间,能无鼓舞而振兴乎!……”

  县文化馆退休编剧刘高汉是我县一名资深文化人士,在主编《开化建设志》过程中,曾对我县古代书院教育作过深入研究。“自宋以来,开化除县城由政府兴办的学宫以外,城乡书院、义学、书舍相继崛起,为开化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仅两宋就出了1位状元、1位榜眼、5位解元和145位进士,名将贤臣和儒学名家亦有20多位。”说起书院发展史,刘高汉激动万分,“除了学宫以外,还有22个书院分布我县各乡间,它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为开化点亮了文明的灯火!”

  华川茅舍育文虎

  “千里相思月满天,故人茅栋结华川。乡童也识文中虎,高节清风播七贤。”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寄题江氏七贤堂》之诗,在诗中他对故人江纬结庐乡间,开场讲学的儒士之风大加赞赏。“朱熹诗中提到的‘七贤堂’又叫‘七虎堂’,位于华埠镇北黄泥岭下,今华严古刹所在地。由江纬于宋1086年前后建造,是开化最早的书院之一。明天启《浙江通志》和明弘治《衢州府志》皆有翔实记载。”刘高汉说。

  “江纬,字彦文,宋治平四年(1067)同弟江南迁居开化花园门一带,娶妻余氏。元祐初(1086),创书堂于华川黄泥岭下。其侄少齐、少虞、江汉皆从受业,若负笈踵门而至者,有汪藻、程俱、李处权、赵子昼七人。”明弘治《衢州府志》详细记载当时书院的盛况。后来这七人全部步入仕途,官至知府、礼部员外郎、太守、徽猷阁侍制、朝请大夫等,均为一代贤臣达吏。“因为这七人的文章气势磅礴,时人称为‘文中老虎’,他们在擢科显仕后匾其恩师讲学之堂曰‘七虎堂’。”刘高汉相告,继汪藻、程俱等七人之后,则有周秘、周逵、江溥、方李、邹補之、张公旦、徐质夫七人往来酬唱其间。此七人后来皆入仕,官至直宝文阁学士、擢制御史、运司、司勋员外、吏部文选司仪宾等,人称“后七贤”。

  “七虎堂”到宋末元初,早已成为榛莽相望的残垣废墟。但作为开化创办最早和培养人才最多的书院,不仅为当时造就了一批贤臣名儒,而且对后来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至今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联床听雨遗韵香

▲包山书院

  包山听雨轩位于马金镇。据《开化建设志》记载:“包山听雨轩位于马金镇之包山东麓。宋淳熙(1174-1189)中,进义校尉汪观国解组归来,笃于教子和研究理学,与其弟汪杞共建,朱熹匾其轩曰“听雨”。其时,朱熹、吕祖谦、张南轩、陆九渊等均为此讲学之所留下了一些诗文和楹联。”

  “包山听雨轩是包山书院的前身,南宋理学代表人物朱熹、吕祖谦等在此讲学,是我县古代书院中授业师威望最高的书院。”刘高汉介绍说。朱熹、吕祖谦、张南轩、陆九渊等四人是南宋理学四大学派的宗师。淳熙元年(1174),吕祖谦于金华丽泽书院讲学后,应好友汪杞之邀来到包山,此时朱熹及张南轩、陆九渊等三位理学家,均应汪氏兄弟之邀来此聚会。四方学子纷纷慕名前来,一时车水马龙。是时,朱熹见汪氏兄弟如此热心于理学,而包山环境幽雅,更是传播理学的最佳胜地,高兴之余,当即泼墨挥毫,题写“听雨轩”三字作为匾额。此间,观国遣二子汪湜、汪浤,拜在东莱门下。

  后来,朱熹在离开马金时,欣然写下《送别》诗一首:春风江山锦帆开,送别沙头酒一杯;为客每与先陇念,辞兄又向故乡回。松楸郁郁包山外,第宅巍巍西市隈;归至时思设祀事,清秋有约再重来。”可惜朱熹再也没有重来……

  宋景炎年间(1276-1277),汪观国裔孙汪继荣登进士第,元至正年间(1341-1368),由汪继荣上疏复请于朝,至正十六年(1356),朝廷赐额为“包山书院”。与当时较著名的杭州“西湖书院”、东阳“八华书院”、婺州“正学书院”齐名,并列为浙江四大书院。

  崇教尚学熠华章

  “自宋朝始至清代,华埠镇和马金镇是开化县古代建书院最多的,分别建有5个书院。县城包括学宫在内有4个,杨林2个,村头2个,芹阳办事处、音坑、大溪边、池淮和长虹各1个。”刘高汉说,“这些书院大多为乡间大家、望族所建之私塾,主要是为了教育本族子孙。”

  古代书院分布

  开化县城(4个)

▲学宫图

▲钟峰书院

▲天香书院

  学宫:宋仁宗庆厉年间(1041-1048),朝廷下令振兴学校教育,各地纷纷效法教育家胡瑗在湖州的办学经验,皆建学宫。开化县学宫始位于县治之西北面,后数易其址,清康熙六十年(1721),迁城内起凤门旧址。

  学宫中为大成殿,前为月台,台左右为东西两庑,又前为戟门,左为宦祠,右为乡贤祠。又前为泮池,池前为棂星门。殿之左为启圣祠,祠前为朝堂,左为明伦堂,后为尊经阁。迤东为龙门,上为文昌阁,阁左为东斋署,署左为土地祠。殿右为文昌祠,祠后为忠孝祠。

  民国时期县党部曾设于此。新中国成立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改建为县委机关。

  南峰书院:位于县城南面。明嘉靖年间(1522-1566)徐氏族人所建,为其族人讲读之所,明刑部主事方豪所著《昆山稿》中有记。

  钟峰书院:位于县城北面,钟山之麓。其址原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所造学宫,清康熙(1662-1722)时,学宫迁城内,旧址遂改建为书院。

  天香书院:位于县城西面卧佛山下(原文化馆旧址)。清乾隆(1736-1795)初年由华埠人戴世伟捐西山别业房屋创建。

  华埠镇(除前文所述之七虎堂外,还有4个)

  临溪书院:位于华埠镇孔埠村。清顺治(1644-1661)初,由孔埠始迁祖戴朝遴创办,为戴氏家学。

  东皋书院:位于华埠镇东岸(今华锋村)。建于清康熙(1662-1722)初年,明末工部尚书汪庆伯之子及其6位孙子均于此求学,时人称“东皋七凤”。

  明诚书屋:位于青山底村(青联工业园区)。由夏氏创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民国改为国民初级小学。

  北善书院:位于华埠镇芝田村(今华民村)。清嘉庆(1796-1820)初,由芝田徐氏以宗族捐资创办。

  马金镇(除前文所述之包山听雨轩、包山书院外,还有3个)

  霞山书舍:位于霞山钟楼旁边,始建于宋至和年间(1054-1055),由该村文士郑天麟所创,数十年后,朱熹曾到此讲学。

  东山书舍:位于马金镇杏丰村横岭自然村,创建于明代中叶。

  崇化书院:位于马金镇徐塘,原山村西面山麓。清嘉庆十九年(1814),由崇化乡(今马金镇)厚山村贡士朱鹤鸣倡议,全乡捐资建造。

  村头镇(2个)

  双竹园义学:位于村头镇四村。宋天圣八年(1030)前后,由该村乡贤余仁合创办。据余氏宗谱记载:铁面御史、资政殿大学士赵抃未第时,曾受聘于此。故朱熹云:“仁合有祖致风,矜恤孤茕尊贤礼士,子弟多出清献门。”(赵谥“清献”)

  屏山书院:位于村头镇(现村头中学附近)。乃徐氏始迁族徐敦讳见可者(余仁合女婿)之后人为培养族人,于宋淳熙年间(1174-1189)建造。

  杨林镇(2个)

  一封书院:位于开化十二都东砂硬坞口(今杨林镇下庄村)。为宋咸淳甲戌(1274)科进士程斌、程德兄弟所建,内设状元程宿、少师魏国公程俱木主(牌位)于内,延请名师以训其族。

  西川书院:位于杨林镇新源村,创建于元元统元年(1333),据《开阳程氏宗谱》记载:杨林遁源人(即新源),程祖楠时称国梁先生,于元大德五年(1301)官平江府教谕,其子程文魁,人称“斗山先生”,也于大德间应辟授南康府白鹿洞书院教谕,因不满元朝政府,父子俩遂弃官回归杨林,创建西川书院,以教授族中弟子。

  芹阳办事处(1个)

  南山书院:位于金村潭口村。宋绍定年间(1228-1233),由江天然所建。

  音坑乡(1个)

  湖山春融书院:位于今音坑乡泗洲村,建于明代中期,乃徐氏所建家学。

  大溪边乡(1个)

▲崇文书院

  崇文书院:位于大溪边西岩洞。由宋景定三年(1262)进士、明道书院山长余坦所建。后毁于战火,清咸丰辛酉(1861)再次由该村教谕余锡麟与乡中善士集资重建。

  池淮镇(1个)

  福山书院:位于县西十六都寺坞(今池淮镇楼底村)。清道光三十年(1850),由该村方建玑、方节亭倡仪,全村捐资建造。

  长虹乡(1个)

  杨梅垅书院:位于长虹乡长川村西山,建于北宋初年。宋端拱元年(988)文状元程宿,少年时就读于此。

  由于战火和其他种种原因,这些书院已荡然无存,但其遗留的文明种子却代代相传,为开化文化繁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来源:开化新闻网   作者:余红军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