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杨村故事”唱出好生活

2017年12月11日 17:39

  “一株株板栗,一行行茶树,一株株,一行行,把他乡耕种成家乡……”12月1日下午,龙游县大街乡杨村村广播内响起村歌《杨村故事》。57年前,为了支援国家新安江水电站建设,第一代杨村人拜别故土,来到这片土地上。把泪水熬成汗水流,把汗水拧成雨水滴。移民后人用双手和汗水,把希望编织成兴旺,干出移民新生活。上月底,脱胎于移民故事的村歌《杨村故事》,成功入围第九届全国村歌大赛优秀村歌。

  “离故乡,走他乡,村歌唱的是杨村人的移民故事,也是那个年代30万淳安移民的共同故事。”村党支部书记,今年53岁的汪伟平介绍,杨村人的故乡叫浯溪,浯溪人土语叫“银溪”。它坐落在如今的新安江水库内梓桐源外桐乡,曾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新安江水电站开工建设后,1960年3月4日,浯溪村483人,成为30万移民大军的一部分,携儿带女远移异乡龙游。

  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当时不准任何人私自回去,但新到一地,不少人思乡心切,为此不少人深夜返乡。有半途迷了路返回的。有小脚女人带着孩子连夜步行80里路,到龙游上火车北上的。其中一位村民汪成春半夜出走,一路步行至梓桐源,沿途食不果腹,夜不能寐,几乎乞讨度日。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移民,为支持国家建设,最终绝大部分浯溪人扎根杨村。如今杨村共有550位村民,已到第四代。

  “据说当时杨村到处是烂糊田,生产条件很差。”汪伟平说,面对这样的困境,先辈们就如歌里所唱,再多苦难自己扛。大家上下齐心,修建排水渠道,扩建机耕路,填沙整坎,规划水利,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经多年改造,烂糊田的范围逐年缩少,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越来越好。当时周边村庄的人还担心口粮的时候,杨村人从来没有饿过肚皮。除此之外,村里青壮年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工作,可以说现在大街乡大部分农房都是杨村人造的。

  从一株株板栗,一行行茶树开始,一代代杨村人把贫瘠的他乡耕种成富裕的村庄。“这两年茶叶和板栗都开始走下坡路了,我们正在谋划转型。”11月初,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村里共引入8亩属于明后高端茶叶的黄茶试种,汪伟平带头种上了大约1亩。除了尝试新品种,包括汪伟平在内20多户村民装上了太阳能光伏,预计每年每户增收4800元。

  村民汪德红常年跑运输,他家的情况有所不同。既没有跟大家一起试种黄茶,也没有装太阳能光伏。看准村里的自然区位和移民村的独特旅游资源,汪德红在村里第一个办起民宿。“都装修好了,等手续办好就可以开业,目前共4个房间,7个床位。”汪德红说。

  “潼溪水清山银光,虎尾山上茶飘香。希望能借着这首村歌,吸引更多人来杨村,品品茶,听听移民故事,享受乡村旅游的另一番滋味。”汪伟平说,下一步借着村里“漫行大街”被评为AAA级景区的东风,杨村正筹划将保留至今的移民楼改建成具有移民韵味的乡村民宿,文革时期的老文化礼堂修整为展示“淳安移民文化”“淳安、龙游两地深厚情谊”的特色展览馆。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助推乡村旅游的发展。

来源:衢州日报   作者:方金 郑曦 求张锋   编辑:姚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