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百余名专家共商开化纸复兴路

2017年11月27日 22:29

  开化纸因产于以浙江开化为中心的地域而得名,又称“藤纸”“开花纸”“桃花纸”。它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为中国古纸之极品,是明清最名贵的宫廷书籍用纸。清代晚期,受战乱、造纸核心原料枯竭、西洋机器制纸的冲击等等影响,开化纸造纸技艺逐渐没落中断。

  11月23日,开化纸制作工艺及开化纸本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开化县举行,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德国汉堡大学等国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私人藏书家等汇聚一堂,共同研讨开化纸的复原和保护工作。研讨会期间,还展出了35部大多从清朝初期遗留下来、历经两三百年历史、依旧保存完整的开化纸古籍善本。

   此次展出35部历经两三百年保存完整的开化纸古籍善本。

  嘉宾观看展出的开化纸古籍善本。

        共议开化纸复兴之路

  “开化纸的韧性、着墨程度等都是一般纸张无法与之媲美的,用开化纸印制的书本,拿在手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故宫博物院原图书馆馆长、殿版古籍研究大家翁连溪认为,开化纸薄、透,却不容易发脆、损坏,若经妥善保管,几百年后仍崭新如初。然而,开化纸的制作工艺由于历史原因而失传,只留下少量的历史遗物,让人叹息。

  自2013年以来,开化县着手开化纸传统技艺恢复的研究工作,2015年聘请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担任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并先后建立了多学科研究团队和实验室。今年3月,开化县成功建成启用了开化纸研究实验室·杨玉良院士工作站。

  “纸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化纸享誉中外数百年,乃国中瑰宝,恢复和传承开化纸制作技艺就是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杨玉良表示,经过研究,他们克服了开化纸恢复中最艰难的几道关口,目前做出的古籍修复用纸,保守预测寿命可达2825年。“我们发现,用生物酶来进行漂白,不会伤害到植物纤维,这大大增加了纸张的寿命。”杨玉良说。

  “无论我们研究出来的纸,能否与古代开化纸一致,只要我们能研究出当下最佳质量的手工纸,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陈刚如是说。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馆长周欣平对开化纸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我们尝试用数据来说明什么是开化纸,再按照这个标准去无限靠近,这也许是复原开化纸的有效路径。”会上,不少专家们贡献智慧,各抒己见,并着眼未来,提出对复原开化纸有利的方案。

  新“开化纸”当走向世界

  “清朝时期盛产的开化纸,耐老化、寿命长、细腻洁白、帘纹不显、温软柔润,是最名贵的宫廷书籍用纸。”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告诉记者,古籍保护是文物保护中最为艰难的,纸张的保存与酸碱度、化学成分、纤维长度、白度、韧性等息息相关。

  “举办这场研讨会对传统手工纸的研究来说,本身就有着非凡的意义。”古籍收藏家韦力见证了开化纸研究制作上质的飞跃,颇为感动。在他眼里,开化纸是一件艺术品,“艺术的东西说起来很微妙,我看到大家不遗余力地为复原开化纸而努力,感受到了其中难能可贵的人文情怀。”

  “中国传统手工纸虽然好,但是质量还不够稳定。”杨玉良坦言,通过极其严密的科学方法,用电脑等高端设备机械化生产,才能让“开化纸”更好地复兴。开化纸工艺的恢复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具有深远意义,也将对纸张相关产业形成一定的经济推动力,通过有效提高纸张制造水准,让更多领域共享顶尖水准的手工纸张。

  在开化纸本古籍善本展上,展出的35部古籍大多从清朝初期遗留下来,历经两三百年历史依旧保存完整。种类丰富、数量之多让专家学者深感意外、盛赞不已。

  “这是开化纸本古籍善本首次集中展示,是全国规模最大、古籍种类最多的一次大型展览,盛况空前!”张志清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周和平在参观后对开化纸本寄予厚望,他希望开化纸在此次展览基础上,能到更多的大城市举办大规模的展示,将更先进的研发技术和更成熟的研发成果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我们研究开化纸,但不局限于开化纸,我们要研发出在开化生产的、世界一流的纸,让新‘开化纸’走向世界。”会议最后,开化县委书记项瑞良表示,复原开化纸不仅是当今世人填补历史空白,表达对古人的尊敬,还要产生经济效用,“总有一种期待让人兴奋不已”。

来源:衢州晚报   作者:陈霞 报道组 吴莉莉   编辑:姚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