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山村记忆

2017年8月17日 16:10

  盛夏时节,我回乡下老家看望母亲。走在这片熟悉而陌生的土地上,见物思情,总会勾起我诸多回忆。吃过晚饭,时候尚早,便独自顺着村西的堤坝上寻找着……

  堤坝在村西一两百米的地方。临近大坝,便听到了一阵嘈杂声,寻声而去,原来是坝下洗澡的人们发出的,瞧,大人们是想通过这洁洁的溪水洗却一天的暑气和劳累,还自己一身清洁、凉爽和轻松。而孩子们纯属是想趁这个时候尽情地戏水,过一把“哪吒闹海”的游戏而已。

  我们村是个凭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沙丘之地,整个村子四周似乎都被水包围着,东面一条人工水渠贯穿南北,一直流向下游的一座小型水电站,西面有一条马金溪,与邻村隔河相望,西边有一大片河滩,大部分面积都被草坪覆盖着,小伙伴们经常在上面打滚、做游戏,躺在上面晒太阳,软绵绵的,舒服极了。

  整个村子被一溪一渠相夹在一个长条形的平原地带之中。上世纪70年代以前通往马金溪西面大马路主要靠的是一条木船,无论是人员,还是化肥、粮食等一切物资,都要靠这条唯一的木船来回搬运,摆渡的人几乎得连续不停地工作,有时候就连饭都顾不上吃,尽管如此,也依旧不能满足过渡人的需要。

  上世纪70年代,为缓解交通压力,乡政府召集各乡村连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一起出资建造了现在这座水泥大桥,将东片与原来的205国道连接在一起,这座大桥的建成结束了溪上摆渡的历史,进入到一个交通便利的崭新时代。从桥头一条笔直的道路,往东横穿整个村庄东西与邻村相连,并向周边村庄辐射联通,我们村成了东片几个村庄人们的必经之地。现在我们村已经和相邻的傅里、前洲、山底自然村合并为一个大村,取名泗洲村,村两委和便民服务中心就设在我们村的西边入口处,是个交通方便、办事便利的绝佳场所。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村大多数房子都是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有的可能更早,有十六根柱子的,也有二十根柱子的,这都得由地基的大小或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村子里也没有什么统一规划的理念,或坐北朝南、坐南朝北,或坐东朝西、坐西朝东,朝向不一,五花八门,这样久而久之整个村庄就形成了错落有致、参差不齐的自然格局。屋面上全是用青瓦作为挡雨的材料。墙体是用从河里拣回的鹅卵石和着石灰砂浆粘合而成的,形状虽然大小不一,但被泥水工一排排地砌在墙上,形成那错落有致而又颜色各异的墙面,甚为好看,那一面面随意砌成的墙面,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蔚为壮观,门和窗的边框是用青砖砌成的,这也成了整个墙面上的一种点缀,漂亮极了。在那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年代,门窗上面都是用厚木板充当过梁,屋里和屋外被用大约二十公分见方的方木做成门槛隔着,闲暇之时还可以坐在上面玩耍。门槛里侧两头分别钉上了两个木头做成的“耳朵”作为支撑两扇厚实大门重量的底座,房间的隔墙以及门面也都是用木板做成的,房间门的上方还有用细扁木条拼凑成的“花窗”,外墙上的窗栅也同样是木头做的,或方或圆,式样不一,窗户上方还用青砖挂成圆弧以作装饰,婉转而自然。整个村子里的百十幢木结构建筑,每一面不规则的墙面上都呈现出不同的画面,看上去是那么的自然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房子虽然简陋,但是在炎热的夏季,当你步入其间你会感到格外的凉爽,屋里透着一股泥土的芳香,给人带来一种恬静的感觉。

  印象中曾记得原先村中间的路大约不到现在一半宽,整条路面泳石板铺就,中部靠路的南边并排着几幢低矮的平房,上下有两根带着凹槽的门框,大门是用多块木板组成,大概是为了方便开门或关门设置的,听老辈人说,这种房子是该户人家用来开店的门面房,记得当时我们乡里的卫生院就曾设在其中的一栋房子里,给全乡的人们提供着医疗保障,一些小病小灾、伤风感冒都会在这里得到治疗。

  村东面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建成的一所农村小学,学校的房子呈"U"字形前面有一块近两百平米的操场,操场被师生们种下的柳树包围着,学校里当时就配备了三名老师,由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不多,一般都采用把两个年级放在一起上课的复试教学方式,有四个年级,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劳动等,所有课程均有这几名老师去兼任。五年级就得去邻村的完小上了。

  操场外侧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板路,路的南面是一块面积较大的晒场,以供当时的生产队晾晒粮食之用,偶尔也会作为露天电影场之用,每次放电影时,晒场上总会坐满周围村庄赶来看电影的村民们,有拖家带口的,有扶老携幼的,人山人海的,把整个晒场挤得水泄不通,好不热闹。尤其是到了电影散场时,那涌向四面八方长长的人群,有举着火把的,有照着手电筒的,看上去就像一条条长长的火龙,向前快速地延伸着,延伸着.......很是壮观。

  沿着石板路再往东走,是一农户种在院子里的一颗香泡树,树干较粗,枝叶茂盛,枝干伸向围墙外,夏天,过往的行人都会在树下歇脚、纳凉,再往里,在路的北侧有一口宋朝中叶挖出的水井,这口井里的水冬暖夏凉,水质清澈、甘甜,村子的上村和下村分别还有一口井,但水质都不如村中的这口井里的水好,因此当时的家家户户都到这里来挑水喝,遇到挑水的人多,往往还得排队等候。过往的行人也会讨口水喝。以解身上的暑气。

  井的东面是一块空地,空地的对面是陈家祠堂。和祠堂相邻的是一座供奉着将军佛的将军庙,据说将军佛可灵验了,能保一方百姓平安,为此方圆几十里外的百姓都会来此供奉,可惜将军佛也在破四旧的时候被烧掉了。将军庙里有一根雕着二龙戏珠镂空浮雕大梁,后来这块地基也被村委会卖给两家农户建起了楼房,浮雕大梁也被卖不知去向。

  村子东头也有一块晒场,晒场的北边有一个小房子,专供生产对存放粮食用,旁边有一棵不知树龄的老椿树,后来也在建造乡卫生院时被砍掉了。晒场的南面是一片菜地和农田。

  村子里的巷道也没有几条真正意义上的直道,大部分都是蜿蜒曲折、宽窄不一的,这些路都是依照错落有致的农房自然形成的交通网络,虽然看上去像迷宫一般,但大多是四通八达的。先民们为了防滑在路中间铺着宽的四、五十公分、长五十公分至两米不等的石板,参差不齐地向前延伸着,有的路段石板两边还镶着鹅卵石,显得别具一格,有的路段,没有用鹅卵石,只有泥土裸露在外面,到了炎热的夏季,光脚走在经过太阳暴晒的石板路面上,犹如踩在烙铁上一般,火辣辣的,为了不被其烫伤,行走到这里的人们准会加快步伐或一路小跑地通过这一路段,当跑到有泥土裸露在外的路面时,就会安心的在那站立一会,借助泥土的凉爽气息来消除脚板底那滚烫的体温,此时的人们好像从脚底透着一股凉气,直往脑门上涌,人感到一下子就轻松了。可每逢雨天裸露出泥土的路面上还会积下一个个小水塘,孩子们就喜欢在这样的水塘里踩水,可往往是一不小心就会滑倒,跌成个泥人,尽管会哭,但并不会觉得痛,抽泣几声就默默地跑回家去了。当然也少不了父母的一顿训斥。

  我是2004年正月出门打工的,之前我已在这个小山村生活了四十年了,每当我每次回家,尽管现在村风村貌每时每刻都在变,可不管我走到哪,就会触景生情,在这片熟悉而有点陌生的土地上,我会常常去追寻自己的曾经留下过足迹和汗水的地方,在溪边、在渠道里、在巷道中、在田野里,从童年、少年到青年,我追寻着、回忆着,此时的我仿佛真的回到了孩提时代,和小伙伴们一起光着脚丫在溪边奔跑,在水中洗澡、戏水;晚上在村中央的空地上做游戏、捉迷藏。

  光阴荏苒,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往事不堪回首,感慨万千,那些留在脑海里的山村记忆,早已经被现在的新农村所替代,所淡化,一切的一切都淹没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之中......

  每次回家,见到那些叫不出名字的顽童在村中玩耍的时候,作为一个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人而言,心情之复杂,但无论怎样,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向前进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们都应该为拥有现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而高兴。看,这高大宽敞明亮楼房,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面,在这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着的村风村貌前,我为能生活在这秀山绿水间而感到自豪。

  毕竟未来的世界是属于孩子们的。不是吗?

来源:开化新闻网   作者:余良开   编辑:郑宏亮